為何日本在臺灣大量建造「神社」?

文化 臺灣香港

金子展也 [作者簡介]

日本統治臺灣後,為推動臺灣的「日本化」,伴隨著以天皇的中央國家祭祀,開始興建神社,並深入地方,推動「一街庄一神社」政策,以加強地方民眾對神道的信仰與皇民化。但隨著戰爭全面爆發,財政物資人員皆短絀,終究淪為口號。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決議割讓臺灣和澎湖群島予日本。原本只有在日本受人供奉祭祀的神道眾神,自此隨著人群、物品、資金的移動,越過大海,來到成為日本領地的臺灣。

日本領臺6年後的1901年10月27日,臺灣神社(1944年改稱臺灣神宮)作為臺灣諸多神社的總鎮守(譯註:統轄臺灣各地守護神的總社),舉行落成儀式,祭祀代表開疆闢土精神的神祇——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及少彥名命,以及平定臺灣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為祭祀能久親王,首座神社落成

1895年5月31日,能久親王在日本統治臺灣後,率領近衛師團組成的遠征軍,於臺灣北部的澳底登陸,從基隆到臺南,展開一段與土匪之間的激烈征戰。其中最讓近衛師團苦惱的是,至今未從體驗過的臺灣濕熱天氣,以及落後的衛生環境。能久親王自身也在越過臺灣南部的嘉義一帶,染上瘧疾,他強忍著高燒腹瀉,終於抵達了「平定臺灣之戰」的地點臺南,但在10月28日去世。這是日本皇族首度在海外去世,日本國內興起了一股建造神社祭祀能久親王的運動。其後於1900年,日本眾議院決議通過了「建造臺灣特設官方神社建議案」,同時內務省也在告示81號中公告,決定創建臺灣神社,作為海外殖民地的首座官方神社。以能久親王的駕崩之日的10月28日為年度祭典日,1901年10月27日神社落成。

下一頁: 為強化國家體制,推展建造神社的熱潮

關鍵詞

日本 神社 臺灣 台湾 神社

金子展也KANEKO Nobuya簡介與署名文章

1950年出生於北海道,小樽商科大學商學部畢業後,進入日立先端科技任職,2001年到2006年之間,派駐臺灣。目前為一般財團法人臺灣協會評議員。2012年到2016年,做為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研究協助員,進行了海外的日本神社之調查與研究。著有《臺灣舊神社之旅導覽》(神社新報社,2015年)、《渡海來臺的日本神祇》(潮書房光人社,2018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