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小津安二郎的足跡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2013年12月12日,這一天是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誕辰110週年,同時也是大師逝世50週年。許多影迷都知道,他正好在60歲離世。這個小插曲常常被當做這位在畫面上追求嚴密構圖的電影創作者的象徵。而且他在自己去世前幾年,曾住在美麗群山環抱的長野縣的山莊裏創作劇本,甚至還在日記中留下了一些預言自己60歲去世的話語。和擁有諸多豪爽傳聞的黑澤明(*1)不同,這段逸事正符合在電影上一味追求精緻的小津的一貫作風。
如何評價小津電影
《麥秋》(1951年)也好,《東京物語》(1953年)也好,你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裏看到了什麼?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小津成熟期的眾多代表作視為日本的表象。的確,他的電影裏可以看到居住在日式木結構房屋裏的日本家庭的面貌,日本人的舉止態度和生活習慣被細膩地刻畫出來。
女兒的婚事,年邁雙親的死別,幾代人之間由於人生觀不同而產生的家庭糾葛……。與作品同時代的觀眾們大抵也沒有懷疑過這種「透過小津電影看到的日本」的視角。在小津去世後,這樣的評價也基本上固定下來了。
1977年在美國出版翌年譯成日語的里奇(Donald Richie)(*2)的著作《小津(Ozu)》、佐藤忠男(*3)的大作《小津安二郎的藝術》(1978年)正是這一主流評價的代表作。里奇選取《東京物語》中表現的日本傳統家庭的解體這一現象作為主題,也證明了這一點。
(左)《東京物語》 導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圖片提供:松竹株式會社;(右)《東京物語全新數位燒錄版(Digital Remaster)》 Blu-ray藍光已上市,4,935日圓 發售、總經銷:松竹,© 1953/2011松竹株式會社
在小津的電影中,鏡頭不會晃動,也不會移動。小津從不採用仰角和俯瞰這類「印象式」的構圖,總是指示攝影導演要把攝影機安放在稍微低一點的固定位置。鏡頭也只用一支50mm的鏡頭。由於採用了這樣的拍攝手法,在當時小津的電影就常常被認為「過於單調」。甚至他所在的松竹大船攝影所的年輕工作人員也大都覺得,小津是一個「總是製作同樣風格電影的老成的大師」,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與黑澤明和溝口健二(*4)相比,小津電影介紹到國外要更晚。而且,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小津的作品。領導了法國新浪潮(*5)運動的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6)在首次接觸小津作品時,也只是覺得,這是用一架軟弱無力的攝影機拍攝的一群軟弱無力的人們。
(左)《麥秋》 導演:小津安二郎(1951年),圖片提供:松竹株式會社;(右)《<舊日電影松竹DVD集錦>麥秋》 DVD已上市,2,800日圓 發售、總經銷:松竹,©1951松竹株式會社
發現小津──不走尋常路的電影人
然而,小津的電影果真是緩慢又無力的電影嗎?果真將「日本的美」表象化了嗎?1983年出版的蓮實重彥(*7)的《導演小津安二郎》針對上述質疑作出了反駁。他一面援引電影中的具體畫面,一面論證道,帶有小津標誌的低位攝影法,以及對出場人物眼神的交流,不僅是對典型日式風格的探索,更是對電影這一文體的激進式革新。
(左)《秋日和》 導演:小津安二郎(1960年),圖片提供:松竹株式會社;(右)《秋日和全新數位燒錄版(Digital Remaster)》 Blu-ray藍光,2014年3月7日發售,4,935日圓 發售、總經銷:松竹,©1960/2013 松竹株式會社
的確,後期的小津作品越看越覺得裏面的蒙太奇(Montage)十分奇妙。一般來說,電影中的兩個人物對話時,眼神的交流方式有某種特定的「文法」,然而在小津的電影中,一方面對這種「文法」運用得十分駕輕就熟,一方面又會在某個瞬間特意脫離這個文法。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分外驚奇。
恰好在那一時期,世界對小津的關注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包含著對小津作品敬愛之情的溫德斯(Wim Wenders)(*8)的紀錄片電影《尋找小津(Tokyo-Ga,東京畫)》(1985年)也是在這一時期上映的。
此外,此前不曾引起人們熱議的一部分早期作品也重獲矚目。在包括無聲影片在內的小津早期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小津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吸收了當時好萊塢電影的風格,可以看見一種生動鮮活的模仿。例如,《非常線之女》(1933年),這是曾經傾心於美國電影的小津拍攝的唯一一部黑幫電影。後來在溝口健二的電影《西鶴一代女》(1952年)中扮演忍氣吞聲的女人的女演員田中絹代(*9),在這部影片中飾演了一個身穿華麗晚禮服、遊走在黑夜世界的女人,有時甚至還要舞刀弄槍。
(左)《非常線之女》 導演:小津安二郎(1933年),圖片提供:松竹株式會社;(右)《<舊日電影松竹DVD集錦>那夜的妻子、非常線之女》 DVD已上市,2,800日圓 發售、總經銷:松竹,©1930/1933 松竹株式會社
電影這種藝術,就是要通過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產生超越國境的影響力。深受美國電影影響的小津早期作品獲得關注,這件事將會讓人們注意到二戰後小津作品形成的獨特風格與初期作品有多麼大的反差。
時代生活者──小津
為了探尋這個問題,有必要對小津這個人以及他生存的時代做一番探究。
文化史學家田中真澄(*10)的出現,使小津研究另闢蹊徑從而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深度。田中不厭其煩地進行徹底的文獻調查,整年埋頭查閱舊報紙和舊雜誌。自他的第一本編著——《小津安二郎發言全集1933—1945》(1987年)問世以來,田中成功地將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先鋒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生涯和作品,整合為一個「世界」提示給了世人。
田中挖掘出了關於小津的各種各樣的話題,尤為引人矚目的是,1937年至1939年期間小津以陸軍士兵的身分來到中國大陸這個事實。小津在軍隊中並沒有被當做文化人加以優待,而是作為一個普通士兵徘徊在生死線上。他作為加害者的一員,一定已經對戰爭深惡痛絕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田中在閱讀了數量龐大的文獻後得出了這個結論。田中給了讀者這樣一個印象:如果沒有這一事實,也就沒有戰後那個徹頭徹尾的形式主義者小津了。
如前所述,小津是一位貫徹了極為獨特的美學觀念的電影創作者。不過,雖說如此,他也不能脫離時代來工作。田中的文章以一種嚴肅的態度闡明了這一事實。田中不喜歡學術場合,經常以「在野學者」的身分做研究,他的大多數著作至今沒有被翻譯成外語。
取之不竭的小津魅力
自那以後直到現在,在日本又有許多人出於對小津這個人的關心與興趣,發表了許多相關著作。 2013年年末,更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解讀。這種觀點認為小津與畫壇大師深入交流,吸取平面設計的感覺,寫作出獨特的耐人尋味的文字,擁有色彩專家具備的出色感覺,所以將小津看成是「後現代主義者(ultra-modernist)」,並試圖從這個角度來解讀小津的生平和作品。這一研究成果通過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影視中心舉辦的展覽《小津安二郎的圖像學》(Iconography of Yasujiro Ozu)展示了出來。在電影這一動態藝術中,這種靜止的藝術是如何給予小津養分的?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2012年,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 Sound)》對全世界358位電影導演進行投票調查,結果《東京物語》位列世界電影名作的第一名。這件事本身的確令人高興。不過把這一榮耀的桂冠只授予《東京物語》,導致這部電影被特權化,這就讓人覺得有點美中不足了。小津的所有電影在整體上其實是一部作品,是一個具有永恆話題的多面體。他的魅力源泉或許永遠都沒有窮盡之時吧!
圖片提供:松竹株式會社
(寫於2013年11月29日)
圖片提供:松竹株式會社
(*1) ^ 黑澤明(1910-1998) 日本引以為自豪的電影大師。代表作有《七武士》《羅生門》《亂》等30部作品。
(*2) ^ 里奇(Donald Richie,1924-2013) 美國電影評論家、電影導演。積極地將日本電影介紹到歐美。
(*3) ^ 佐藤忠男(1930-) 電影評論家、亞洲電影研究的先驅者。現在任日本電影大學校長。
(*4) ^ 溝口健二(1898-1956) 電影導演。以獨特的紀實手法描寫被虐待女性的生活而聞名。代表作有《祇園姐妹》《西鶴一代女》《雨月物語》《近松物語》等。
(*5) ^ 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 二十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興起的電影運動。重視即興演出和影像的主體性,是年輕電影創作者試圖打破傳統電影手法的嘗試。
(*6) ^ 楚浮(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 法國電影導演。憑藉長篇處女作《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成為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其他作品有《祖與占(Jules et Jim)》《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Les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等。
(*7) ^ 蓮實重彥(1936-) 法國文學家、電影評論家、原東京大學校長。在立教大學講授《電影表現論》,對後來走上電影導演之路的黑澤清、青山真治、周方正行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8) ^ 溫德斯(Wim Wenders,1945-) 德國電影導演。被稱作「公路電影的旗手」,代表作有《德州巴黎(Paris, Texas)》《柏林蒼穹下/慾望之翼(Der Himmel über Berlin / Wings of Desire)》等。
(*9) ^ 田中絹代(1909-1977) 日本電影史上的代表性女演員。屢次出演小津電影,如《風中的母雞》等。主要電影作品有《愛染桂》《西鶴一代女》《望鄉》等。
(*10) ^ 田中真澄(1946-2011) 電影學家、文化史學家,研究小津的最高權威。主要著作有《去小津安二郎那裏——現代主義電影史論》《周遊小津安二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