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中的傳統美“Cool Traditions”

浮世繪——江戶世風民情的寫照

文化

浮世繪曾對西歐的近代繪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在浮世繪在國外的知名度依然很高,不過人們並不清楚它在江戶時代最初是用於何種目的。在本文裏,法國的日本美術研究者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您解說浮世繪的入門知識。

在法國,即便是現在,也會有許多人去觀看浮世繪的展覽。在19世紀後半期的西歐,日本的繪畫藝術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催生了一場名為「日本主義(Japonism)」的著名藝術運動。在這之前,日本的繪畫,尤其是浮世繪,只是被一部分人所熟知。而隨著世界博覽會召開,遠東美術品的專賣店出現,喜愛日本繪畫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

馬奈(Édouard Manet)、竇加(Edgar Degas)、莫內(Claude Monet)、梵谷(Vincent van Gogh)等畫家,還有版畫家布拉克蒙(Félix Bracquemond)、雕刻家羅丹(Auguste Rodin)、作家龔古爾兄弟(Edmond and Jules de Goncourt)等等,許多藝術家都對色彩鮮豔美麗的浮世繪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並受到了影響。直到19世紀90年代,浮世繪的價格還算適中。

浮世繪在西洋如此受歡迎,這讓當時的日本人十分驚訝。因為對於江戶時代的日本人來說,浮世繪與其說是藝術品,倒不如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當時,它是玩具、教科書,也是廣告和新聞媒體。下面就讓我們追溯一下浮世繪在江戶時代誕生的背景,看一看它究竟在日本人生活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浮世繪的誕生

浮世繪的誕生和江戶時代町人(江戶時代居住在城市裏的商人和工商業者的統稱——譯註)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由於「參覲交代」(輪流晉謁制)產生了大筆開銷,大名只好向商人借貸大量錢款,金融經濟漸漸發展起來,商業的興盛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町人文化。浮世繪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並順應社會要求不斷改良,技術得到不斷進步的。

浮世繪包含了手繪畫,不過,在法語當中,一般把浮世繪稱作「estampe japonaise」,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的話就是「日本的版畫」。

木版畫最初是被當作佛教經典的印刷技術以及插畫技術從中國傳入日本的。1660年左右,這種技術不再只用於插畫,開始用於單張繪畫。畫家菱川師宣(?-1694)製作了第一張單張繪畫,木版畫以此為契機迅速發展起來。

初期的木版畫被稱作「墨摺繪」,是用和紙(日本紙)和墨創作出來的黑白版畫。漸漸地,人們想看帶色彩的版畫了,於是畫師們就用毛筆蘸著「丹」這種硫磺和水銀的化合物給版畫上色,彩色版畫出現了。這就是「丹繪」。

到了18世紀,出現了用從紅花中提取的染料進行著色的「紅繪」和用黑漆著色的「漆繪」。 到了18世紀中葉,出現了用兩色印刷和三色印刷技術創作版畫的「職人(手藝人)」。於是就出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紅摺繪」。此後,畫家鈴木春信(1725-1770)在1765年前後開創了被稱為「錦繪」的多色印刷木版畫。

浮世繪實行分工制

鈴木春信《騎馬賣糖郎》(1765-1770年前後),山口縣立萩美術館(Hagi Uragami Museum) 浦上紀念館藏

最初錦繪的價格很高,不過很快就下降到一杯蕎麥的價格。浮世繪的製作是協同作業。首先,出版商向自己選定的畫師徵約素描稿。素描稿經出版商行會審定後,交付給木版雕刻師,然後再轉到負責印刷版畫的刷版師手中。

在當時,出版商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著名出版商蔦屋重三郎(1750-1797)發掘了喜多川歌麻呂(1753-1806)、葛飾北齋(1760-1849)、東洲齋寫樂等許多在當時擁有頂級技藝的畫師,請他們作畫。浮世繪的售賣則由「繪圖小說店」這種專賣店或是小販來承擔,他們會把浮世繪捲成筒狀交到顧客手裏,就像現在的海報一樣。

浮世繪重量輕、不占地方,作為江戶特產深受人們喜愛。在19世紀照片發明出來之前,它的人氣地位未曾被撼動過。

浮世繪的作用:日常用品和廣告

鈴木春信最初製作的多色印刷木版畫是一種被稱作「繪曆」的日曆。畫在日曆上的中性而纖細苗條的人物,以及用凹版或凸版不著色印刷而創作出浮雕效果的技法,都讓當時的人們驚嘆不已。

繼繪曆之後,有具體用途的浮世繪越來越多地被製作出來。江戶時代商業非常繁榮,尤其到了江戶末期,餐飲店、百貨的前身——和服店開始用浮世繪進行宣傳。歌川廣重(1797-1858)的浮世繪上就畫有和服屋大丸(現在的大丸百貨)。

歌川廣重《江戶名勝大傳馬町大丸和服店之圖》(1847-1852年前後),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紀念館藏

當時,傳染病對一般白姓來說是一件嚴重的威脅,畫著有防治效果的食物或有害食物的浮世繪大量出版,銷售一空。

浮世繪還被用於化妝品的宣傳,尤其是妝粉和胭脂。在當時,用於化妝的顏色有三種:妝粉是白色的,口紅是紅色的,畫眉毛和染黑牙齒的染料是黑色的。不過還有一種化妝方法十分流行,那就是學妓女的樣子把下嘴唇塗成綠色(請參照下圖左)。價格昂貴的高純度胭脂,如果重複塗抹好幾層,甚至會閃耀著忽綠忽紫的彩色效果。

(左起)溪齋英泉《當世好物八契KEN酒》(1823年)、喜多川歌麻呂《扇屋內花扇YOSHINO TATSUTA》(1796年)、東洲齋寫樂《第三代瀨川菊之丞田邊文藏妻OSHIZU》(1794年),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紀念館藏

浮世繪是流行時尚發源地

妓館雲集的吉原以及吉原裏那些有名的花魁常常會成為浮世繪的創作題材。吉原的妓女同時也是最新髮型和最新化妝法的第一發布者。然而,在奢華的和服下,這些妓女們的生活卻絕對談不上是令人羨慕的,尤其是下層妓女,夭折的不在少數。

美人畫隨著歌麻呂的出現迎來了鼎盛期,「大首繪」開始流行。其特點是在畫的背景印刷時摻入閃亮的雲母粉,將女性的臉畫得很大。浮世繪畫師除了愛畫妓女,還愛畫歌舞伎演員。甚至還誕生了模仿妓女和演員的風俗,「役者繪」就相當於現在的電影演員的明星照。役者繪中最有名的是寫樂的作品。關於寫樂究竟是誰眾說紛紜,直至今日他仍然是一位身分成謎的神秘畫師。

進入19世紀,旅行和朝聖盛行起來,誕生了北齋和廣重等人的優秀的風景畫。這些「名所繪」對各個地方名勝起到了理想的宣傳效果。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山下白雨》(1831-1834年前後),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紀念館藏

教育和報道方面的作用

江戶時代是一個教育普及的時代。除了武士子弟學習的學校,還誕生了寺子屋,商人、工匠、農民的子弟開始去寺子屋學習。描繪孩子們學習、哭鬧、大笑和玩耍的浮世繪大量留存了下來。浮世繪還被用於讀音練習、記憶花鳥名稱等等。明治以後,日本開放國門引進了英語教育,印有字母表和英語基本單詞的浮世繪也應運而生。

在現代,沒有人會去用剪刀來剪浮世繪,不過在江戶時代,還有很多供剪裁玩耍的浮世繪,人們可以將其剪裁做成可換衣服的人偶和模型等。雙六(一種圖版遊戲,遊戲雙方按照骰子擲出的數字在圖上或盤上行進,看誰最早抵達目標——譯註)浮世繪深受大人和孩子的喜愛,猜謎畫和剪影畫也很有人氣。

(左)歌川國芳《各種武者猜謎畫》(1847-1852年前後) (右)歌川廣重《各種即興影法師進港船茶碗茶托》(1830-1843年前後),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紀念館藏

到了江戶末期,人們對外國的興趣日漸高漲,描寫外國人日常生活的浮世繪也大量印刷出來。在那個沒有報紙的時代,浮世繪還發揮了向距離江戶千里之遙的各個地方傳遞資訊的作用。歌舞伎演員去世、自然災害、犯罪等社會新聞成為浮世繪的創作題材。描繪大名鼎鼎的武士、怪談裏的幽靈和妖怪的浮世繪也十分受歡迎。

(左)二代歌川廣重《亞墨利加佛蘭西南京》(1860年) (右)葛飾北齋《百物語盤屋》(1831-1832年前後),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紀念館藏

昇華為藝術的浮世繪

摺物

浮世繪中稱得上真正的藝術品的,是被稱作「摺物」的作品。摺物是接到個人客戶的訂購後製作的版畫,不用於銷售,只是一種用於饋贈的禮物,也無需出版商行會審定。畫師使用最高級的日本紙和奢侈的染料,採用拱花和暈染等高難度技巧,大量使用金粉和銀粉,製作出極美的作品。在鑑賞折物時,與鑑賞其他版畫的做法一樣:兩手拿起畫作稍稍傾斜,細細品味那微妙的色彩和光澤。

開本

經江戶時代,浮世繪用的紙張大小也發生了變化,逐漸定型了。最初,使用的是全開的奉書紙(用楮做原料製作而成的厚紙——譯註),後來出現了對開、三開, 甚至出現了更小的開本。裝飾性比較強的是被稱作「柱繪」(畫在長68cm到74cm、寬12cm到13cm的細長紙張上的浮世繪——譯註)的開本。柱繪常常被貼在襯紙上,代替價格昂貴的手繪畫掛在客廳的壁龕裏。有時也會貼在柱子上。

春宮畫

在西方,一說起浮世繪,大多會有春宮畫的印象。色情版畫有兩種,一種是「情色畫」。比如,畫面上是一條美腿在和服裏若隱若現,營造出一種難以形容的色情感覺。還有一種是比較露骨的名副其實的「春宮畫」。非常有名的畫師也會製作春宮畫。春宮畫的美艷讓西洋人為之驚嘆。作家龔古爾(Edmond de Goncourt)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前幾天,我買了一本日本的春宮畫集。翻看畫集,心中甚是欣喜,細細品味,樂在其中,陶醉不已。我觀此畫集,是在其猥褻性質之外觀摩。有猥褻之處,又似沒有。猥褻於我是看不見的。它早已消失在畫作奔放的幻想性之中了。」(《龔古爾的日記 文學生活手記》)

日本的浮世繪影響了全世界的藝術家。而且直至今日還在吸引著現代人。浮世繪全部是手工製作,其製作過程令人驚嘆。浮世繪中蘊含著一種完美,那是一種只有擁有最高超技藝的工匠才能到達的境界。

(原文法語)

圖片提供:山口縣立萩美術館浦上紀念館
標題圖片: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衝浪裏》局部,Adachi版畫研究所
▼相關報道
春畫不等於淫畫

藝術 歌舞伎 浮世繪 江戶 美術 風俗 日本主義 町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