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漫畫最前線

漫畫能為世界做些什麼?

文化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藝術、音樂、時裝等多個領域的創作者們紛紛站了出來,積極伸出援手。為了描繪出未來的希望,日本與世界其他地方的漫畫家們也迅速展開了行動。

2012年3月,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開始舉辦“全球連環畫作家眼中的3.11- Magnitude ZERO-”展(至5月6日),展出了當月在日本發售的插畫集《Magnitude ZERO》(Mindcreators/朝日新聞出版社)中收錄的約120幅作品。

3月3日,“Magnitude ZERO”展開幕,法國的連環畫(bande dessinée(*1))原作者Jean - David Morvan先生與漫畫家Shiriagari壽先生應邀來到現場,舉行了題為“漫畫能為這個世界做的事情”的談話活動。讓我們沿著東日本大地震後漫畫界的軌跡,一同來追尋通常被視為“娛樂”的漫畫業界的那些從業人們的足跡,看看他們是如何面對前所未有的大災難,又是如何認識自身的社會責任的吧。

源於法國的呼籲激發了全世界的聲援

大地震讓日本人重新切實感受到了連帶感的可貴和強大,儘管個人的力量非常弱小,但只要將之凝聚起來,就會形成巨大的力量。來自全世界的支援和鼓勵讓我們認識到,這種連帶感不僅限於日本國民之間,它還超越國界廣泛聯繫著世界。

Jean - David Morvan先生

可以說,“Magnitude ZERO”正是這種思想的結晶之一。地震發生半年後的2011年9月,支援地震重建的插畫集《Magnitude9》在法國開始發售,它促成了本次主題作品的出版和相關展覽活動的舉辦。

本次的“Magnitude ZERO”展覽作品由海外插畫作家向《Magnitude9》投稿的作品和日本插畫作家新創作的作品共同構成。除了向參與《Magnitude9》的各國創作者表示感謝外,展覽還顯示了日本將不負眾望,“決心從頭再來”的意志。

3月11日大地震當天,《Magnitude9》的策劃者Morvan先生身處東京吉祥寺。經歷了劇烈的晃動後,又在電視上看到了海嘯造成的悲慘景像,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馬上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並與同在東京的同行謝爾凡・倫貝爾先生以及總部設在法國的插畫專業社區網站“CFSL”取得了聯繫,啟動了在部落格上徵集聲援災民的插畫的活動項目。這一活動得到許多人的響應,3週之內,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700幅作品。最終,活動組織者選取了其中的250幅製成《Magnitude9》出版。

為何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反響,Morvan先生解釋說:“世界各地的插畫作家都受到過日本漫畫的影響,大家都很喜歡日本。”“與電影相比,漫畫和插畫的創作成本要低廉的多,時間也更短。這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正如他所言,得益於大家的迅速行動,日本在第一時間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鼓勵。

海外的創作者們是如何表現前所未有的災難的呢?包括流著血淚的女性圖畫在內,不少投稿都出現了在日本會被認為太刺激的形象。對此,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是由於這些創作者具有不同於日本人的美感,具有更高的表現自由度,但確實他們與遭受實際打擊的日本之間存在著一種難以跨越的“距離”。

因此,在選定刊登作品時,Morvan先生也十分謹慎。“在推進項目進展時,我們給予了相應的關注。尤其是盡量避免了涉及核電廠。由於核電廠在法國也是一個重大問題,所以有可能大家的關注點會集中到這個方面。我們希望保持最初的宗旨,那就是要向災民表達心意”。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種溫馨的關懷,這與在核事故問題上偏好進行過度的、煽動性報道的外國傳媒的舉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地震後迅速行動起來的日本漫畫界

對此,日本漫畫界的情況又是如何呢?他們的反應極其迅速。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的伊藤遊研究員稱,地震剛發生後不久,漫畫家、出版社和書店就積極行動起來了。

以《灌籃高手》和《浪人劍客》而知名的井上雄彥先生,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就​​展開了行動。他創作了一個以人們的笑容為主題,名為“smile”的插畫系列,並不斷上傳到Twitter上。

在三宅亂丈先生的倡議下,由多位著名漫畫家參與的名為“地震這個混蛋!!作戰”的策劃項目,該項目也是誕生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面對前所未有的悲慘事件,儘管深刻體會到了“作為娛樂界從業者的無力”,“但仍要努力做一些漫畫力所能及之事”,大家懷著這種決心,不斷釋放出鼓勵災民的插畫訊息。

Shiriagari壽先生

出版社也對人們對於地震和核電廠事故的關注做出了敏銳的反應。

創作於上世紀70年代,刻畫了一位在大地震中生存下來的少年形象的漫畫《Survival》(Saitou Takawo作,LEED社)得以復刊,並被擺放到了便利商店中,這距離地震發生還不到2個月時間。銷售所得的一部分被作為支援重建的善款捐給了有關方面。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後的1988年,山岸涼子女士推出了考問核電廠功過的《Phaethon》(潮出版社),福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不到兩週的時間內,這部作品也被放到了網上免費公開,許多人都閱讀了該作品。 (Phaethon

回憶起大家反應迅速時,參與了“地震這個混蛋!!作戰”的Shiriagari壽先生說:“(除了山岸涼子這樣的例外)過去,漫畫家很少會發出社會性的言論。即使是9.11事件時,漫畫界也幾乎沒有什麼動作。不過,此次還出現了核洩漏問題,因此大家都感到事情與自己關係密切。由於Twitter和部落格的存在,漫畫家們不再需要通過出版社就可以直接表達個人的情緒了,這也是一大變化。”

Shiriagari壽的畫作

 

“那一天”之後,漫畫將何去何從

自2002年4月以來,Shiriagari壽先生就在朝日新聞晚報上連載四格漫畫《地球防衛家》,地震發生後,他一直在通過這個連載來刻畫日本所面對的情況。他表示:“長久以來,我都是抱著一種描繪日常實際感受的態度,所以不可能對地震視而不見。不過,我注意到大家都有各自的觀點,如果說核能是安全的,有些人會不滿,而如果說那是危險的,又有另一些人會不滿。此外,如果要讓人發笑,必定會存在被取笑的對象。無論取笑誰,他都會受到傷害,我不想這樣做,所以採用了取笑主角的形式。”

Shiriagari壽先生在地震後描繪的漫畫被整理形成單行本《那一天之後的漫畫》(ENTERBRAIN),於2011年7月出版發售。其中收錄的《海邊的小村》是月刊COMIC BEAM刊登過的作品。作品選擇了地震剛發生後不久這一時機(該期刊物於2011月4月12日發售),刻畫了大地震發生50年後,已實現能源轉型並拋棄了物質富裕的人類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每當我思考漫畫家可以做些什麼的時候,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科學家們向人們解釋核電廠事故影響的情形。儘管科學家會拿出各種數值,但有的人會接受這些數字,有的人會否定,有的人會無動於衷。這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我想表現這種時代的氛圍。我覺得漫畫必須描繪這些數字代表的未來。即使現在都是一些不好的事情,但如果想到50年後,或許就能看到希望。懷著這種想法,我創作了《海邊的小村》。”

通向數字的未來,科學的彼岸

如果說政治的作用在於解決現實課題,傳媒的作用在於提出問題,科學的作用在於分析情況、尋找解決方法,那麼,漫畫則擁有一種特殊的力量,能夠完成它們無法完成的事情。那就是向災民表達關懷,即使是幻想,也要描繪出對於未來的希望。

在充滿不安、不滿和悲傷的日子裏,漫畫為人們帶來了點滴歡笑和快樂。讓人們對核電廠及核輻射等難題展開了思考。此外,它還超越了語言的局限,將世界人民的感情聯繫在了一起。今後,“漫畫能為這個世界做的事情”還將變得更多更多。

採訪、撰文:矢田明美子
攝影:伊藤信
協助: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
插畫圖片提供:Mindcreators/法國駐日本大使館

Anzai Hajime
Anzai Hajime

Radical Suzuki
Radical Suzuki

Kuroki Yutaka
Kuroki Yutaka

Kitazawa Heisuke
Kitazawa Heisuke

Mangetsu
Mangetsu

Itou Keiji
Itou Keiji

Terada Toru
Terada Toru

Nakajima Shinya
Nakajima Shinya

Mista Benny
Mista Benny

Florian Falaise
Florian Falaise

JM Ken Niimura
JM Ken Niimura

Edith
Edith

Marc-AntoineMathieu
Marc-AntoineMathieu

Philippe Buchet
Philippe Buchet

Laury
Laury

(*1) ^ bande dessinée在法語中用於表示廣義的漫畫,同時,也指代在法國和比利時發展起來的一個漫畫領域,與美國的“COMIC”和日本的“MANGA”相區別時也採用這一說法。在這種情況下,經常摘取首字母,稱作“BD”。多為全彩的大開本畫冊。

東日本大地震 漫畫 法國 核電廠事故 重建支援 插畫 Magnitude ZERO 京都漫畫博物館 Shiriagari壽 井上雄彥 Twitter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