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70年

邦交正常化後50年——作為「扁平化」世界縮影的日韓關係

政治外交

迎來戰後70年的2015年也是日韓基本條約簽署50週年。筆者將嘗試在國際關係的結構性變化中重新理解因歷史認識等問題陷入功能失調狀態的日韓關係,探索一條開闢新局面的道路。

日韓基本條約以前是「世界地圖被重繪」的時代

1965年日韓兩國簽署了日韓基本條約,2015年,恰逢條約簽署50週年,對於日韓關係而言,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年份。但光是籠統地說50年,並不容易理解這有多長。因此,為了理解這段歲月的漫長,筆者將從1965年再往前追溯50年進行逆向思考。1965年的50年前,也就是1915年,距離日本開始對朝鮮半島實施殖民地統治僅僅過去了5年。朝鮮半島上規模最大的獨立運動——三一運動的爆發是在4年後的1919年。

目光轉向世界,當時歐洲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俄國等老牌歐洲「五大國」展開了殊死戰。這「五大國」中的三國,也就是德國、奧匈帝國、俄國依然維持著舊政治體制,與西方民主主義相距甚遠,美國當時只不過是一個不入圍的新興大國。在那個時代,亞洲和非洲的大半地區都處於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統治下,白人彷彿理所當然般地強調著自己相對於有色人種的優越性。

但在此後50年裏,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俄國革命後,蘇聯成立,再加上奧匈帝國解體,東歐地區誕生了許多新的獨立國家。在一戰中戰敗的德國經歷了動蕩的20年,最終與日本和義大利聯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促成了美蘇兩個主要戰勝國的崛起,世界進入了冷戰體制時代。同樣在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法兩國放棄了殖民地帝國的道路,亞洲和非洲地區誕生了無數新興國家。東亞也不例外,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各國紛紛獨立,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15年至65年的50年,是一個名符其實的「世界地圖被重繪」的時代。

從「框架變化」到已開發國家優勢消失的「實質變化」

與1915年至65年的50年相比,之後1965年至2015年這50年的變化看似較小。尤其是日韓兩國所處的東亞地區,基本的國境線幾乎沒有變化,就連越南的統一都顯得很明顯。因為在歐洲引發了國際框架劇變的冷戰終結也未能在東亞對韓國和北韓、中國和臺灣這兩個「分裂國家」的框架造成影響。

但那並不意味著這50年間,世界或者東亞地區不存在重大變化。如果說1965年之前的50年的變化是伴隨著國境變化的「框架變化」,那麼1965年之後的50年裏發生的便是相同框架中的「實質變化」。也就是說,1965年的世界,以舊宗主國為中心的已開發國家依然擁有壓倒性的強大力量,以舊殖民地國家為中心的開發中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處於從屬地位。

相對於此,在2015年的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壓倒性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上世紀70年代形成的G7框架被G20所取代,經濟方面自不待言,即便是在軍事方面老牌已開發國家對其餘國家的壓倒性優勢也已消失。說起來,如今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界限甚至都不那麼明確了。

下一頁: 映射出「世界縮影」的正常化以後的日韓關係

關鍵詞

中國 韓國 北朝鮮 朝鮮 歷史認識 木村幹 領土問題 從軍慰安婦 日韓基本條約 朴正熙 北韓 朴槿惠 安倍政權 強徵勞工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