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本之國際品牌的動漫

動漫的局限:「軟實力」究竟可成就什麼?

政治外交 文化

近年,動漫作為日本「軟實力」的一環而備受矚目。然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何尼則針對人們期待的「酷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的效力提出了質疑。

廣泛興趣,動漫引領

像許多美國的日本問題學者一樣,我認為動漫的人氣在某種意義上猶如一把雙刃劍。我常常期盼我的學生們,不是因為日本的卡通、電視節目,而是被日本饒有趣味的歷史、獨特的音樂傳統、卓越的科學技術所吸引,並因此去關注日本。

另一方面,我又對動漫的推廣深懷感激。因為在區域研究這一學術領域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學生們的興趣也出現了從日本轉向其他語言或地區的傾向;而選修日語和日本研究課程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其動機都是由於對流行動漫的興趣。而且,我還注意在授課時盡可能地誘導學生們將自己對日本的關心,從動漫擴展到更深層面上去。

但是,要隨時跟上不斷變化的人氣動漫,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我若在某個學期談論一部流行卡通,那麼到下一個學期時,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它已經過時了。為此,當提及動漫時,我就乾脆選用過去的作品(例如上世紀70年代的《科學小飛俠》)。即便如此,學生們的反應通常也都是不錯的,他們心裏必定是在一邊無奈地嗤笑我這個「迂腐」教授,一邊回憶他們兒時看過的電視卡通吧。

「酷日本」懷疑論

作為全球文化的動漫人氣,賦予了我們諸多耐人尋味的探討材料。但我認為,這種人氣會積極作用於日本的外交及其在世界的政治立場這種主張,是值得懷疑的。然而,自2002年美國記者麥克格雷(Douglas McGray)在美國的雙月刊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發表了一篇雖有影響力但觀點模糊的論文「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日本國民總酷值)之後,這種懷疑論便在日本被打入了冷宮。

不久後的2003年初,宮崎駿導演的《神隱少女》贏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它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日本政府官員、外交關係專家都開始認為,動漫的國際聲譽可使日本提升「軟實力」。

所謂軟實力(Soft Power),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最早提出的概念,指不以強制力,而是能夠靠自身的價值觀、文化去吸引他國,影響他人的能力。實際上只要粗略地翻閱一下就可發現,自2002年以後,這個概念在各類主要的評論性雜誌、政策白皮書中觸目皆是。在這種有關軟實力的討論中,對動漫的現狀分析即便在文化層面上是頗具魅力的,但從外交層面看卻帶有很多疑問。

對現實政治的效力,無以佐證

奈伊教授雖然在政治學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多數政治學家並沒有認真看待這個「軟實力」概念;而且,也沒有人驗證或評估了它的正確性或具有何等意義。現在,這不過是軟實力論的支持者們,即新聞工作者、智囊團人員、外交官們的一種信念而已。也就是說,他們堅信,只要充分利用好軟實力,那麼即便面對困局,也可讓其它國家的國民接受美國(之後還有日本、中國、韓國等其它國家)的價值觀。

但是,這種信念的依據在哪裏呢?美國的流行文化已可謂是世界文化,這只要看看從電影到Hip-pop、牛仔褲的流行,還有留學美國大學的大量外國學生,就很清楚了。儘管如此,就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必要性,前總統布希依然無法充分說服各國國民。

倒不如說,大多數國家似乎都是由於懼怕「硬實力」,也就是擔心不遵從美國意願而帶來的後果而參戰的。同樣,日本的流行文化在美國也頗具影響,儘管如此,面對日本的保守派政治家、作家們極力否認廣為人知的日本戰時的殘忍暴行——南京大屠殺、從軍慰安婦問題,卻全然不見美國一般民眾及政治家們對此表示贊同的言行。

美國總統和日本首相在協商重大議題並要達到目的之際,或許會因《冰雪奇緣》、《神奇寶貝(Pocket Monsters)》在世界的風靡而祈願他國國民能夠做出善意的判斷。但是,卻沒有證據表明,政治運作在這種情況下會藉用軟實力的威力。這也是政治學家們對「軟實力」的效力緘口不言的一個理由。

對「正統性」的執著

儘管如此,外交專家們對軟實力概念的推崇現象,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為什麼包括政府官員和經驗豐富的政治家們在內,人們都過大地評價軟實力,固守以本國文化吸引世人的想法不放呢?

以美國和日本為例,或許能有助於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這兩個國家毫無疑問都是大國,行使著硬實力。換言之,正是因為有了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日本的經濟實力,許多國家才會採取避免激怒它們的做法。可是即便如此,為什麼這兩個國家還是如此看重軟實力,在意他國對自己是否抱有好感呢?畢竟連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都曾說,與其被愛戴,莫如讓人畏懼才更有價值。所以人們不禁要問,已經讓人充分感到畏懼的這兩個國家,為何會選擇前者呢?

軟實力概念備受推崇,給人一種啟示,即在國際社會中,無論國力強弱,關鍵的是「正統性」(legitimacy)。也就是說,對行使實力的國家來說,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行為是合理正當的。而其依據,就是自己信奉的民主主義、人文主義、爵士音樂、卡通等為他國所接受這種狀況,從這層意義上看,軟實力也可以說就像哈哈鏡裏映照出的硬實力鏡像。

(*1) ^ 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義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他的主要著作《君主論》,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論李維》則提及了共和主義理論——譯註。

「軟實力」論,衰退之時最唱好

這從奈伊教授提倡「軟實力」的時間上也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正值西德和日本經濟持續成長,美國國力相對下降,不少美國的論客和政府官員對此抱有憂慮的時期。而日本,則是在中國國力增強,對外顯得在走下坡路的憂慮蔓延之時,這種「軟實力」概念開始擴散開來的。在這兩種情況下,軟實力似乎都像是幼兒喜歡的絨毛玩具。也就是說,這成為了它們的感情支柱,即自己仍然還保持著一些競爭對手所缺乏的國際合法性、正統性。

美日兩國都確信,通過流行文化,可以讓本國明確而一貫的價值觀淺顯易懂地傳播到其它國家並為那裏的人們所接受。然而,這樣的認識從任何方面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本來價值觀就不是一種明文定義的東西,而且不可能會以政府所期待的形式,去讓人理解源自美國、日本的文化並對其表示敬意。

文化力的複雜性

當然我並不是說流行文化在政治上無足輕重。它的影響力,不是軟實力論所設想的那種有利於一國之外交的實質性東西,而是廣泛傳播普及的。

這裏我想以2000年王家衛導演的名作《花樣年華》做一個例子。這部電影是以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一棟大廈為舞臺的。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主角向鄰居介紹丈夫去日本出差帶回來的禮物,一個了不起的發明——電鍋。瞬時間它就成了整棟大廈的談資和話題,大家都表示也要去買這樣的電鍋,而對這個電鍋是日本製造本身,他們並沒有特別的羨慕、興奮或抵觸。

他們心中描繪的,是用這個日本的發明一改自己的日常生活,猶如將自己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未來寄託在了有無電鍋上一樣。這個場面暗示了香港市民的願景,就是要過上當時東京、大阪及其它日本城市中產家庭那樣的生活。當然,這是文化影響力的一個突出實例。

但是,這種影響力,無論日本也好或者其它國家政府也好,都是無法行使的。本國的產品在國外受到歡迎,因此就能讓他國的消費者以自己的意志行事,這無異於白日做夢。

我始終期望的是動漫在廣泛的意義上對學生們產生影響,只是,即便為日本的最新漫畫系列所感動,也不會因此轉化為對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粉絲們,自然也不會轉而支持韓國的外交政策。

同樣,NBA的粉絲,也不等同於是美國在葉門的無人機攻擊行動的支持者。做這樣的假設是很愚蠢的。而另一方面,學生們則可以通過這類不同的文化享受,開啟想像世界的大門,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由此獲得機會,在習以為常的環境中發現新的問題。

(原文英文,2015年1月5日刊載。標題圖片:路透社/Aflo)

美國 政治 日本 外交 動漫 軟實力 硬實力 酷日本 奈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