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本之國際品牌的動漫

動漫的局限:「軟實力」究竟可成就什麼?

政治外交 文化

李何尼 [作者簡介]

近年,動漫作為日本「軟實力」的一環而備受矚目。然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何尼則針對人們期待的「酷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的效力提出了質疑。

廣泛興趣,動漫引領

像許多美國的日本問題學者一樣,我認為動漫的人氣在某種意義上猶如一把雙刃劍。我常常期盼我的學生們,不是因為日本的卡通、電視節目,而是被日本饒有趣味的歷史、獨特的音樂傳統、卓越的科學技術所吸引,並因此去關注日本。

另一方面,我又對動漫的推廣深懷感激。因為在區域研究這一學術領域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學生們的興趣也出現了從日本轉向其他語言或地區的傾向;而選修日語和日本研究課程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其動機都是由於對流行動漫的興趣。而且,我還注意在授課時盡可能地誘導學生們將自己對日本的關心,從動漫擴展到更深層面上去。

但是,要隨時跟上不斷變化的人氣動漫,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我若在某個學期談論一部流行卡通,那麼到下一個學期時,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它已經過時了。為此,當提及動漫時,我就乾脆選用過去的作品(例如上世紀70年代的《科學小飛俠》)。即便如此,學生們的反應通常也都是不錯的,他們心裏必定是在一邊無奈地嗤笑我這個「迂腐」教授,一邊回憶他們兒時看過的電視卡通吧。

「酷日本」懷疑論

作為全球文化的動漫人氣,賦予了我們諸多耐人尋味的探討材料。但我認為,這種人氣會積極作用於日本的外交及其在世界的政治立場這種主張,是值得懷疑的。然而,自2002年美國記者麥克格雷(Douglas McGray)在美國的雙月刊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發表了一篇雖有影響力但觀點模糊的論文「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日本國民總酷值)之後,這種懷疑論便在日本被打入了冷宮。

不久後的2003年初,宮崎駿導演的《神隱少女》贏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它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日本政府官員、外交關係專家都開始認為,動漫的國際聲譽可使日本提升「軟實力」。

所謂軟實力(Soft Power),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最早提出的概念,指不以強制力,而是能夠靠自身的價值觀、文化去吸引他國,影響他人的能力。實際上只要粗略地翻閱一下就可發現,自2002年以後,這個概念在各類主要的評論性雜誌、政策白皮書中觸目皆是。在這種有關軟實力的討論中,對動漫的現狀分析即便在文化層面上是頗具魅力的,但從外交層面看卻帶有很多疑問。

下一頁: 對現實政治的效力,無以佐證

關鍵詞

美國 政治 日本 外交 動漫 軟實力 硬實力 酷日本 奈伊

李何尼David LEHENY簡介與署名文章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日本政治。曾留學日本,並在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助教,1996~2007年還執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著述有《The Rules of Play: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Shaping of Japanese Leisure》(2003)、《Think Global, Fear Local: Sex, Violence, and Anxiety》(2006)。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