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氣象和日本社會

面對自然災害,需要「主動式」的避難

社會 生活

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襲來之際,岩手縣釜石市的國中小學生奮力逃生,最終有99.8%的學生倖免於難。筆者曾在該市致力於推進面向孩童的防災教育,倡導「主動式」避難,他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大家防範氣象災害。

實現與「國土強韌化」相適應的「國民強韌化」

筆者並沒有否定政府在防災方面所做的工作。比如,堤壩越高,就越能抵禦不及它高的海嘯。在追求從物理角度確保安全的方面,政府的必要工作是不斷提升社會福利的底線。

國會也在討論「國土強韌化(*1)」問題。而眾議院預算委員會邀請我陳述意見時,我提出「如果這樣不斷加高堤壩,那麼物理性的安全將會加劇人的因素(human factor)的脆弱性。簡而言之,就是會出現依賴性。我們現在的處境就像是在給予過度保護的家長身邊成長的弱小孩子。因此,國民的堅強必須與堤壩的高度相適應」。換言之,我主張必須實現與「國土強韌化」相適應的「國民強韌化」。

正因為經歷了「3・11」後,大家都很關心近年來的異常氣象,所以更有必要喚起國民的注意。我並非否定硬體條件,硬體條件固然重要,但必須讓大家發現硬體背後的自己已經變得很脆弱這一事實,形成主動應對災害的社會氛圍。

東京面對大型水災時表現出的脆弱性讓人感到危機

實際上,如今東京的防災問題也與零海拔地帶問題密切相關。這個地帶與海水之間,僅相隔薄如一張紙的堤壩。這裏居住著數量龐大的人口。地震固然是東京都最大的課題之一,但在颱風規模不斷加大的狀況下,高位潮水已經成為一個危急問題。

颱風從南方逼近日本的過程中,先行降水在群馬縣和琦玉縣造成大雨後,利根川和荒川將會漲水,並且全部集中到東京。恐怕就會出現最險惡的狀況——強風導致人們無法逃跑、河川水位升高、高位潮水襲來。以我們曾做過模擬分析的江戶川區為例。該區70%的區域處在零海拔地帶,人口雖不足70萬人,但居民外逃時也需要實施跨區域避難。避難就需要過橋,又會形成瓶頸狀態。儘管平時早高峰時也會出現擁堵,但如果人們收到避難勸告後同時奔向橋樑,就會造成卡死(freeze)狀態。在無法動彈的情況下,風力不斷加大,堤壩崩潰,大水湧入。那將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換言之,東京的最大問題在於如何處理龐大的避難交通量。要避免引起集中問題,必須謀求從空間或時間上加以分散。空間上的分散指的是採用跨區域避難方式,妥善分配避難去向。

然而,除了江戶川區外,與之相鄰的葛飾區、足立區、江東區和墨田區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災害對策基本法規定大型水災屬於「首長防災」對象,即需要市區町村的一把手牽頭防災。因此,將由市區町村各自實施包括發布避難勸告等行動在內的區域性防災工作。但遇到需要跨區域避難的情況時,卻並沒有任何適用於跨區域協調的政府機制。

首先,由誰來判定事態?假設在颱風逼近的過程中,提前發出跨區域避難指令,讓大批居民進行避難。如果預測失誤,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而如果猶豫不決,致使情況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又會造成重大傷亡。

任何區都不能在這麼重大的決策問題上拍板。而東京都也無意承擔責任。除了東京外,三大都市圈皆是這種狀況。當需要實施跨區域避難的災害襲來之時,如何判定事態,由誰來指揮交通?明明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卻幾乎從未進行過深入討論,這種狀況最令人感到危險。

(*1) ^ 自民黨制定了《國土強韌化基本法案》,試圖通過防災、減災,重新整合日本國土資源,將日本建設成為一個「防災大國」。

下一頁: 人人樹立「面對共同敵人」的意識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釜石 海嘯 地震 防災 颱風 異常氣象 游擊式暴雨 高潮 氣象災害 颶風 伊勢灣颱風 阪神淡路 國土強韌化 FEMA 三陸海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