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氣象和日本社會

面對自然災害,需要「主動式」的避難

社會 生活

片田敏孝 [作者簡介]

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襲來之際,岩手縣釜石市的國中小學生奮力逃生,最終有99.8%的學生倖免於難。筆者曾在該市致力於推進面向孩童的防災教育,倡導「主動式」避難,他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大家防範氣象災害。

嚴重氣象災害——甚至可能遭遇史無前例的超強颱風

在筆者的印象中,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的防災工作逐漸偏重於地震和海嘯,這兩種災害受到了廣泛關注。地震、海嘯固然是重大不安因素,但畢竟只是偶爾發生的大型災害。

然而,不太被人關注且形勢更加嚴峻的問題卻是氣象災害。雖然所謂的游擊式暴雨也比較多發,但這具有明顯的局部性,不會對整個地區造成破壞。更令人憂慮的是颱風日益大型化的問題。原因在於海水溫度長期處於非常高的狀態,海洋氣象更早地受到了氣候持續暖化的影響。由於海水溫度高,導致颱風不僅不會勢衰,還會在接近日本的過程中增大強度,這種狀況已經趨於常態化。長此以往,日本很可能遭遇超強颱風的侵襲。

比如2014年7月,規模巨大的8號颱風「浣熊」襲擊了沖繩。雖然有關方面預測該颱風將繼續壯大,發布了特別警報,但最後所幸並未進一步惡化(截至7月7日,中心氣壓為930hPa)。後來的11號、12號也是連降大雨。

2013年11月初,中心氣壓895hPa的30號颱風「海燕」襲擊了菲律賓的雷伊泰島(Leyte),奪去了6,000多人的生命。11月是颱風季節末期,過去從未出現過這樣的超強颱風。順便提一下,日本歷史上出現過兩次超強颱風,分別是1934年中心氣壓911hPa的室戶颱風和1959年中心氣壓929hPa的伊勢灣颱風。但2013年的颱風「海燕」最終突破了900hPa。試想2005年襲擊了美國紐奧良市的「卡崔娜」颶風也不過902hPa的程度,就能理解895hPa的破壞力是何等巨大了。

2012年4月,氣象廳發布了模擬數據,稱今後也有可能發生中心氣壓低於850hPa的颱風。筆者認為,此時不防更待何時。

釜石市的孩子們率先逃跑

筆者從2004年開始在岩手縣釜石市面向國中小學生開展防災教育。東日本大地震前的2010年,當時就曾有分析指出未來30年內,宮城縣海域發生地震和海嘯的概率為99%,三陸海域為90%。

儘管如此,但在「3・11」以前,即使有關方面發出海嘯警報和避難勸告,也沒有任何人會躲避。因此,筆者認為正是自己堅持教育孩子們事前防範、迅速逃離的做法幫助他們在地震時採取了正確的行動。海嘯奪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但許多國中小學生卻在各種各樣的狀況下率先進行了避難。最終,釜石市內14所國中小學的約3,000名學生在大地震和大海嘯中得以逃生。

防災的本質在於災害襲來之前能夠做好多少旨在減輕損失的對策準備。但阪神淡路大地震以後,日本的防災工作則考慮的是如何處理善後問題。因此,地方上的防災措施也是如此,如何保證糧食、如何保證飲用水、能否確保避難所,等等,大家研究的全是活下來以後的問題。

下一頁: 應擺脫「災害過度保護」導致的行政依賴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釜石 海嘯 地震 防災 颱風 異常氣象 游擊式暴雨 高潮 氣象災害 颶風 伊勢灣颱風 阪神淡路 國土強韌化 FEMA 三陸海域

片田敏孝KATADA Toshitaka簡介與署名文章

群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府教授。群馬大學「廣域首都圈防災研究中心」主任。生於1960年。專攻災害社會工程學。除了研究針對災害的危機管理、災害資訊傳遞、防災教育、避難引導措施等外,還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地區性的防災工作。尤其是在釜石市,從2004年開始從事主要面向兒童、國中小學生的海嘯防災教育,致力於讓大家樹立主動應對災害的觀念。主要著書有《守護生命的教育來自3.11釜石的教訓》(PHP研究所,2012年)、《無人死亡的防災》(集英社新書,2012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