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走向保守化、右傾化嗎?

溫和的叛逆者(Mild Yankees)——訪《叛逆青年經濟》作者原田曜平

政治外交 生活

在日本的年輕人中,有一個被稱作「溫和的叛逆者(Mild Yankees)」的群體正備受關注。有人認為,正是這樣的品行不良的傳統型叛逆青年變得溫和後,演化成為了現代的新保守群體。針對這種觀點,《叛逆青年經濟》的作者原田曜平給予了針鋒相對的否定。

原田曜平 HARADA Yōhei

1977年生於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商學系畢業後,進入株式會社博報堂。先後任職於博報堂戰略計劃局、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研究開發局,現在擔任博報堂品牌設計年輕人研究所負責人。多摩大學經營資訊系外聘講師。主要著書有《叛逆青年經濟消費的主角與新保守階層的真面目》(幻冬舍新書,2014年)、《談談未來中國的事情》(與加藤嘉一合著,講談社,2013年)、《最近的年輕人為何不爭氣?》(光文社新書,2010年)等。

加速變得溫和的原因:「家長」的弱化

2000年以後,即所謂的零年代以後,發生了象徵反叛少年的一種日本特有的現象——「大鬧成年禮儀式」。不過,到了2014年,這種現象也消失了。原田稱:「即便是在成年禮儀式鬧騰得最荒唐的沖繩縣,你也能看到新成年的孩子們在當地撿拾垃圾等,過去那種混亂的場面無影無蹤了。」由此可見,叛逆青年確實變得溫和了。

成人禮儀式結束後開著敞篷車穿行市區的沖繩縣年輕人2004年(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促進溫和叛逆青年不斷趨於溫和化的重要因素中,家長的變化也不容忽視。過去,家長會一廂情願地將「必須上好大學、進好公司」這樣的價值觀灌輸給子女們。而且,這些家長也有這種實力,因為他們是日本終身僱用制下的最後一批員工,他們中間多數人都是在經濟上受到保障的公司正式僱員。

然而,最近20多年來,隨著家長群體正式僱用率的下降,家長們可以對子女說三道四的前提——經濟基礎逐漸崩潰。「即使家長有高學歷,也會遭到突然裁​​員或減薪的待遇。家長這代人不再是應該去反抗、去怨恨的對象,已經變成了應該去憐憫、去庇護的對象。」

愛「鄉土」「地緣」「夥伴」「父母」的「本地族」

溫和叛逆青年原本就是難以進行量化測定和確切把握的群體。報社和調查公司主要是在網上對各階層實施調查,但這些青年很難被這種電腦網路上的大型調查網捕捉到。即使是街頭的採訪調查,地點也往往會選在原宿、澀谷這樣的市中心地區。原田認為「溫和叛逆青年最喜歡自己的『鄉土』(*1),哪怕居住在距離市中心僅數十分鐘電車車程的地方,他們也不願進城。因此,要通過採訪調查來準確把握他們的情況實在非常困難」。不願離開本地,珍視養育自己的土地、生活在那裏的好友、家人以及安穩的日子。溫和叛逆青年就是這樣一群高度保守的「熱愛鄉土」的年輕人。

這種「本地族」心中本地情結的要素主要是國中同學、作為寄生宿主的父母,還有他們一同玩耍的本地大型購物中心等。他們喜歡在熟悉的環境中與自小相識的夥伴們共度輕鬆愉快的時光。「他們這些本地族並非出於強烈的故鄉情而愛鄉土,也並非為了激發當地商業的活力。當然,他們的本地情結大概與愛國之心也並沒有太多聯繫。」

患上嚴重的「加拉巴哥化」的年輕人——高學歷人群也趨於內向

對於這樣的溫和叛逆青年而言的「鄉土」,具體是指以自己的家為中心,半徑5km的範圍。在這個圈子裏,他們的世界已經很完整、很充實了。甚至可以說這在「加拉巴哥化(*2)」中也屬於極端的。但原田並不覺得這種患上「加拉巴哥化」的溫和叛逆青年群體本身是一個問題,他認為問題在於「被稱作高學歷的年輕人也呈現出了內向趨勢」。

「他們不再關注外部世界,而是不斷將視線轉向內部。出國留學人數正在顯著減少的事實也反映了這一點。我覺得高學歷群體中的這些人,是與溫和叛逆青年完全不同性質的兩類人。就連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這類名校的年輕人都具有強烈的『本地族』意識。他們在大學上完課後,就直接回家,只和國中時代的夥伴玩耍——現在甚至已經出現這樣的年輕人」。也就是說,內向的趨勢在高學歷群體中也蔓延開來。

(*1) ^ 指的是他們從小生活長大的地方、活動地盤。

(*2) ^ 加拉巴哥化,Galapagosization。日本的商業用語,指在孤立的環境(日本市場)下,因獨自進行「最佳化」而喪失和區域外的互換性,面對來自外部(外國)適應性(泛用性)和生存能力(低價格)高的製品和技術,最終陷入被淘汰的危險,以進化論的加拉巴哥群島生態系作為警語。日本的手機產業是典型代表。

下一頁: 毫無政治成分的溫和叛逆青年

關鍵詞

貧困 仇恨言論 原田曜平 不良 幻冬舍 ZIP! 溫和不良青年 不良青年經濟 新保守階層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