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區新的國際環境

「東亞」概念的變遷與區域合作

政治外交

作者將帶大家一起思考包括日中韓與東協在內的「東亞」區域合作的現狀與課題。

區域合作孕育出的「東亞」

2012年夏季之後,東亞地區接連出現了日中尖閣諸島(釣魚島——譯註)、日韓竹島(韓國稱獨島——譯註)等關於領土問題的激烈矛盾,時至今日仍未見趨於平息的跡象。在這樣的形勢下,似乎也沒有什麼餘地來談論「東亞的區域合作」了。然而,根據從最近數月的摩擦中得出的印象,將日中韓等國家之間的摩擦與衝突視為一種宿命,並推導出「不可能實現區域合作」這種結論恐怕是大錯特錯的。實際上,正如後文所闡述的那樣,本專題中所說的「東亞」這個地區概念完全是20多年來區域合作不斷發展的結果。

「東亞」這個說法,乍看似乎很熟悉,但其實是一個模糊的地區概念,首先讓我們就此作一番考察。今天,多數日本人聽到「東亞」一詞會想像出多大的一個範圍呢?大致的一種印象是將其視為由日本、中國和朝鮮半島等構成的東北亞地區。中國和朝鮮半島在地理位置上與日本相鄰,且都深受中國文明的影響,使用漢字和筷子,自古以來就開展了深入的交流,因此日本人覺得本國與前兩者屬於相同地區(東亞)的想法恐怕也是十分自然的。事實上,直至近年,日本提到「東亞」,都是指上述範圍。

不過最近又出現了帶有另一種印象和範圍定義的「東亞」,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不斷提高。那就是將日中韓及東南亞各國統稱為「東亞」的地區概念。過去,相對於日中韓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東亞」,這個概念在多數情況下指的是「廣義的東亞」,而近年來,常常就被單純地被用作表示「東亞」。本專題中提到的「東亞」也屬於這種「廣義的東亞」,鳩山由紀夫前首相倡議建立「東亞共同體」時,其地域範圍也是以日中韓和東協各國為主的「廣義的東亞」。

從「狹義的東亞」到「廣義的東亞」這樣一種變化,到底是為何發生,又是如何發生的呢?起到關鍵作用的無非就是區域合作。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具體過程(以下凡提到「東亞」,均指「廣義的東亞」。)

包括東協在內的廣義「東亞」的誕生

第一個將「東亞」作為官方用語來稱呼日中韓和東協各國的人,是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地。馬哈地曾於1990年倡議建立EAEC(東亞經濟論壇)。該倡議旨在構建一個便於東協國家與日中韓三國就經濟問題展開磋商的平台,其背景原因在於馬哈地對有關世界貿易秩序的討論活動長期由歐美國家主導實施這一狀況感到不滿。然而,美國認為該倡議將導致自己被排擠出亞洲,因此表示了強烈反對。遭遇美國的反對後,起初還積極支持這一構想的日本也變得消極起來,提出條件稱只有澳洲和紐西蘭加入,自己才會加入。最後,EAEC的構想也無果而終。

不過,EAEC中提出要建立日中韓+東協這種區域合作框架的設想卻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得到了實現。促成此舉的契機正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經濟結構的調整作為提供援助的條件,導致東協各國進一步陷入困境,它們通過求援的形式,邀請日中韓三國領導人參加東協領導人會議,就如何應對經濟危機等問題進行了協商。作為其成果,東協與日中韓三國簽署了允許相互融通外匯的貨幣互換協議(清邁倡議,CMI),以防止再次出現貨幣危機。取得這一成果的背景是,上述國家在經濟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已經相當緊密。大家已經逐漸樹立了一種共識:必須防範某一國的危機在整個地區引發連鎖反應。

另外,幾乎就在同一時期,在東協+3的框架下又召開了領導人會議和外長會議,並通過定期 會晤,增強了制度化的色彩。2005年,東協+3聯合印度、澳洲和紐西蘭在吉隆坡召開了第一屆東亞峰會。

通過上述過程,將東協+3稱作「東亞」的情況不斷增多,「廣義的東亞」開始作為一種新的地區概念逐漸固定下來。可以說,正是區域合​​作創造了「東亞」。

存在中臺、南北韓的分裂國家問題,東北亞形勢複雜

觀察上述歷史可以發現,在「廣義的東亞」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催化劑作用的是東協。反過來說,最初在沒有東協參與的情況下,日中韓三國很難建立合作關係。儘管自1999年以來,日中韓領導人總是在東協+3的場合齊齊亮相,但直到2008年三國才得以單獨召開領導人會議(第一屆日中韓領導人會議)。

為何東北亞難以實現區域合作呢?讓我們對比東南亞的情況來思考這一問題。今天,東協已被視為亞洲範圍內地區融合的典範,而在1967年成立之初,也出現了不少質疑的聲音,認為它不一定能真正地維持凝聚力,穩定地存在下去。東協成立前夕,作為其核心國家的印尼和馬來西亞還曾一度處在衝突狀態之中(馬來西亞紛爭)。然而,由於採用了被稱為「東協之路(ASEAN Way)」這樣一種重視各方共識、具有靈活性的運作方式,所以儘管充滿了曲折,但東協最終仍然成功維持了團結局面,成員國也逐漸擴展到東南亞全境,進而被人們視為了亞洲範圍內地區融合的典範。自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以來,東南亞各國以東協為中心,在地區融合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與之相比,東北亞又是怎樣一種狀況呢?這個地區的特點在於,即便是進入全球冷戰結束後的21世紀以來,依然存在中國與臺灣、韓國與朝鮮這樣兩個分裂國家。這在全球各個地區都是絕無僅有的。換言之,這樣兩個分裂國家與曾經侵略過這些國家並實施了殖民統治的日本共同構成了東北亞。東北亞各國之間的關係也十分複雜,反映了冷戰的分割線與戰爭留下的不幸歷史。

依然未建立邦交的日本與北韓

比如,日本與韓國在建交的談判過程中常常因為有關殖民統治的意見分歧而發生爭執,儘管在冷戰時期曾同屬自由主義陣營,但直到二戰結束20年後的1965年兩國才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日本在1972年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時與此前關係緊密的臺灣(中華民國)斷絕了外交關係。另一方面,韓國與中國在東西方冷戰結束後的1992年才建立了邦交,日本與北韓至今尚未建交。再者,韓戰目前僅僅是簽署了停戰協定,還不能說戰爭已經結束。

如上所述,日中韓之間得以開展正常的外交活動是年代較晚的事情,並非如同一般人印象中那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同時,東北亞的外交與區域合作還面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應該 如何定義臺灣和北韓的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就北韓核開發問題展開磋商,日、美、中、韓、俄與北韓從2003年起召開了「六方會談」,作為東北亞的地區框架,這是一項首開先河的壯舉。可是,由於北韓堅持要走發展核武器的道路,導致「六方會談」也在事實上進入了休眠狀態。

貨幣和經濟領域的合作引領區域合作

下面,讓我們立足於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上述差異,概覽一下「廣義的東亞」範圍內的區域合作情況。

作為「東亞」一個整體,在實質上得到最多發展的恐怕當屬貨幣方面的合作關係。正如前文所述,東協+3的框架原本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而建立的。最初,清邁倡議意味著由東協+3的各國間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構成的網絡,2010年時,各方就將之整合為一項多邊協議達成共識,其區域合作的性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

在東亞地區,近年來同樣是在經濟領域日漸活躍起來的是FTA(自由貿易協定)與針對貿易和投資等對象的EPA(經濟合作協定)等涉及貿易與通商的合作關係。中國與東協間的FTA(2010年生效)和日本與東協各國間的EPA(2008年與新加坡等五國開始啟動)或許應該算是典型代表。同時,東協本身也提出了要建成東協經濟共同體的目標。相對於構成了東亞各國多邊框架的清邁倡議,FTA和EPA卻僅限於日本與東協和中國與東協這樣的雙邊關係中,並未形成覆蓋整個東亞的形態。另外,還有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和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這樣超越了「東亞」界限、囊括了美國和大洋洲的框架,甚至存在包含上述所有框架在內的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構想。不過,在貿易方面,除了FTA相關的關稅外,匯率等其它因素也會產生較大影響。為了進一步激活比重日漸升高的東亞區內貿易,日本的智庫呼籲建立「亞洲通用貨幣」(*1),但至少在近期之內,東亞地區恐怕還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貨幣的發行與國家主權具有密切聯繫。況且還有近來爆發的歐元危機的前車之鑑。

正如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事態發展所反映的那樣,引領亞洲區域合作的力量是各方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政治領域情況如何呢?如前文所述,在金融危機中結成的東協+3的合作關係不斷發展,在2005年促成了東亞峰會的召開。美國和俄羅斯也於2011年加入了該會議。不可否認,在參加國範圍不斷擴大的同時,地區融合的方向性和凝聚力卻在日漸缺失。

在政治領域,一旦涉及安全保障問題,我們就無法跳開美國來談論東亞秩序。美國與日韓兩國建立了雙邊同盟關係,在前方駐紮了美軍部隊,部署了第七艦隊,可謂在東亞也具有強大的軍事存在感。儘管存在ARF(東協地區論壇)這樣一個廣泛覆蓋包括美國在內的亞太地區的安保框架,但就現狀來看,除了培養信任外,恐怕難以說它還具有更多意義。

在危機管理、福利及環境等領域加強合作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東亞範圍內的區域合作主要是在經濟領域,尤其是在貨幣方面形成了最具實質性的合作關係,而在政治領域,儘管存在相關框架,但除了定期磋商的機制外,並不存在更多的實質內容。以上現實情況反映了​​這樣一種發展形態——經濟的活力在實質上催生了東亞的地區融合,而政治方面是在追趕經濟的腳步。這與政治決策主導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形成了鮮明對比。

與歐洲一體化相比,東亞的地區融合進展遲緩,儘管有人對此表示惋嘆,但歐洲一體化基本上是在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一軍事框架下發展起來的。如果將目前東亞地區融合的格局套用到歐洲來看,那麼,在缺乏NATO這一框架的條件下,想要建立一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共同體恐怕非常困難。經濟上的聯繫與安保框架的不吻合是東亞地區融合的最大特點和課題,而在這一點上,歐洲的情況差異很大,不能只是貪圖方便,單純將某個方面作為範本來思考自身問題。

那麼,我們在東亞區域合作的方向性上可以做出怎樣的展望呢?可以認為,這個問題存在三個層面。第一是經濟層面,在東亞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成長中心的今天,區內經濟一體化正在不斷發展,從中長期來看,恐怕將會建立適應這一形勢的合作關係。第二是政治與安全保障層面。由於中國在軍事上的崛起等原因,目前在東支那海(東海——譯註)和南支那海(南海——譯註)出現的緊張局面也有可能日益頻發。旨在避免其演變為軍事衝突和真正矛盾的危機管理或將顯得愈發重要。第三是旨在應對「完善針對老齡化的社會福利制度和包括公害對策在內的環境問題」等東亞共同課題的區域合作。在這一點上,除了經濟援助外,提供有助於構建相關制度的經驗和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支持或許將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三個層面的區域合作往往會在不同的時間跨度和不同的方向上運動,要從整體上把握三個層次可能並非易事。然而,這就是東亞區域合作的實際狀態,也反映了東亞這個地區的真實面貌。

 

 以東協為中心的區域合作的歷程
1967年8月 東南亞五國在曼谷召開外長會議。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立宣言。成立目的:(1)促進區內經濟成長及社會文化發展。(2)確保地區政治和經濟穩定。(3)就區內各種問題展開合作。原始成員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
1977年8月 福田赳夫首相(時任)在馬尼拉提出了「福田主義」,表明「日本與東協是對等的伙伴」等原則。
1984年1月 汶萊加入東協。
1990年 馬哈地總理(時任)倡議建立EAEC(東亞經濟論壇),主張緩慢實現區域經濟合作,但由於美國的反對而未能實現。
1995年7月 越南加入東協。
1997年7月 ・寮國、緬甸加入東協。
・從泰國開始蔓延的亞洲金融危機。
9月 日中韓三國領導人應邀參加在吉隆坡召開的東協領導人會議。
東協+日中韓簽署允許外匯融通的貨幣互換協議(清邁倡議)。
1999年4月 柬埔寨加入後,東協成員國增至10個。
11月 東協+3(日中韓)領導人會議在馬尼拉召開。會議發表「東亞合作聯合聲明」,各方就共同努力在經濟、社會、政治等領域實現合作達成共識。
2005年12月 第一屆「東亞峰會」(EAS)在吉隆坡召開。
東協+3、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等16國代表參加。除了加強經濟合作外,還就恐怖主義、禽流感、能源問題等區內外的共同課題展開了討論,並就建立多邊對話機制達成了共識。
2011年11月 第六屆東亞峰會在峇里島召開。美國和俄羅斯正式參會。「東亞峰會關於東協互聯互通性的宣言」通過後,東亞整體的互聯互通性成為了合作的優先發展領域。

(*1) ^ “ 「政策建言:著眼於21世紀30年代的國際經濟與金融體制的展望」和平研通訊(Vol. 21, No. 1)、2009年4月。

    關鍵詞

    中國 印度 TPP 東協 韓國 東亞 APEC 六方會談 尖閣諸島 貨幣互換協議 臺灣 EPA 朝鮮半島 印尼 馬來西亞 澳洲 東南亞 FTA 東北亞 宮城 大藏 區域合作 日中韓 馬哈地 EAEC 清邁倡議 貨幣危機 吉隆坡 紐西蘭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