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科書制度和歷史教科書問題

被割裂的記憶:歷史教科書與亞洲的戰爭

政治外交 社會

丹尼爾・斯奈德 [作者簡介]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是否如同國外評論的那樣帶有愛國主義色彩呢?然而,史丹佛大學「被割裂的記憶與和解」項目組對日本、中國、韓國、臺灣和美國的歷史教科書進行全面比較後認為,上述普遍看法缺乏根據。

過去30年間,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及其在戰爭問題上的表述一直是國際社會的爭論焦點。對日本歷史教科書持批判態度的日本國內及國外人士認為,日本的教科書在日本對挑起亞洲太平洋戰爭所應承擔的責任、日軍對亞洲占領地造成的苦難,以及在與同盟國的戰鬥中犯下的罪行等問題上缺乏足夠的認識。他們認為,日本的教育部門通過審定程序來決定各個學校可以使用的教科書,並可要求出版社修改教科書的內容和表述,這正是體現日本的愛國主義傾向的證據。最重要的是,日本的教科書被認為未向年輕一代正確地描述本國的過去。

上述觀點並非憑空捏造。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對日本的殖民地統治,尤其是有關對韓國的統治方面,未作詳細闡述。同時,對戰爭期間日軍搶劫並強迫女性提供性服務,即所謂的「從軍慰安婦」等更加微妙的問題,還存在迴避、淡化的傾向。此外,由於來自保守的修正主義者及其政治勢力的壓力,文部科學省的教科書審定工作總是力圖弱化有關日本侵略行為的表述。

但是,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APARC)「被割裂的記憶與和解」項目組,卻從根本上顛覆了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日本歷史教科書一派胡言的看法。本研究由申基旭教授及筆者主導實施,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戰爭時期的歷史記憶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進行了費時數年的調查。研究工作首先從分析高中歷史教科書入手,接著又驗證了大眾文化尤其是電影的作用,最後驗證了在形成對於過去戰爭的認識上,精英人群所起的作用。該項目研究的重要特點在於,採用了主要以中國、韓國,還有美國等太平洋戰爭主要當事國與日本進行對比的比較研究方法。

項目研究採用的驗證方法

在歷史教科書的研究中,我們盡力避免偏重於異議較多、使用頻率較低的教科書。研究的焦點集中於從日中戰爭開始至戰後不久的一段時期(1931-51年),針對在中國、臺灣、韓國、日本和美國各自的教育課程中使用率最高的高中世界史和本國史教科書,以及大學入學考試用教科書(為了重視精英人群的意見形成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小組翻譯了這些教科書,並選出了包括盧溝橋事件和對日本的原子彈轟炸在內的8個主要歷史問題作為比較對象。基於這一研究,學者、專家和傳媒首次對歷史記憶是如何在教育課程中塑造而成的這一問題,得以做出實際比較。同時,除了日本使用的歷史教科書外,研究還擴展了人們對教科書在其它各國的作用之理解(*1)

在教科書的選擇上,項目組採用了兩個標準。第一是盡量選擇使用率最高的高中本國史和世界史教科書。對政府公布教科書使用情況相關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臺灣),依據其提供的數據進行選擇。直到最近,中國一直只允許一家單位出版教科書。此外,由於美國方面沒有國家機關發布的數據,於是研究人員依照長期為全美高中製作、發放輔助教材的「史丹佛大學國際與跨文化教育項目(SPICE,Stanford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的建議,根據出版社的數據和有關加州的教科書使用情況數據選擇了教科書。日本方面,選擇了在高中使用率極高的山川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儘管「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的教科書在國外備受關注,但由於它在日本學校的使用率遠低於1%,所以未被列為比較分析的對象。

第二個標準是在可能獲得的情況下,將與美國教育課程中Advanced Placement(跳級)水準教科書同等級的大學入學考試用教科書也列為了研究對象。這是為了將精英教育中使用率較高的教材納入分析範圍之故。美國方面,將美國史和世界史作為一組,選擇了兩組教科書。其中一組是普通班級使用的教科書,而另一組(World Civilizations: The Global ExperienceThe American Pageant: A History of the Republic)則多用於跳級水準班級。而對日本和韓國,研究人員則分別認定東京書籍出版社和韓國金星出版社(Keumsung Publishers)出版的歷史教科書相當於美國的跳級水準教科書。

在項目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注意到中國和臺灣對教科書所做的大幅修訂。雖然修訂後的新教科書剛剛開始進入課堂,尚未覆蓋所有學校,但中國和臺灣的新教科書均對有關戰爭的表述做出了大幅的修改。項目小組翻譯並節選了有關「新」、「舊」教科書內容,並獲得了非常有意義的國內(地區內)比較的成果。

(*1) ^ 教科書節選內容的比較分析及包括中國、日本、臺灣、韓國、美國的歷史學者和教科書作者做出的注釋在內的本研究結果,彙編在申基旭和丹尼爾・斯奈德編著的History Textbooks and the Wars in Asia: Divided Memor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1)中。第二階段的有關電影在戰爭時期歷史記憶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論文計劃將由夏威夷大學出版部出版發行。關於精英階層的意識形成問題的第三部分的書籍計劃將由申和斯奈德合著。

下一頁: 日本的教科書重視事實,愛國主義傾向不明顯

關鍵詞

教育 民族主義 歷史教科書 丹尼爾・斯奈德 申基旭,太平洋戰爭 Peter Duus 愛國主義 珍珠港事件 孤立主義 軍國主義 和平主義 和解 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 APARC

丹尼爾・斯奈德Daniel SNEIDER簡介與署名文章

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專攻美國在亞洲的外交和安保政策、日本與韓國的外交政策。主持實施該中心的「被割裂的記憶與和解」項目。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史專業),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碩士。曾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印度特派記者、東京特派記者、莫斯科支局長、聖何塞信使報編輯、專欄作家後,任現職。著作有Cross Currents: Reg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Northeast Asia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Confronting Memories of World War I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等。 2016年8月剛出版了Divergent Memories: Opinion Leaders and the Asia-Pacific War (合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