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實現日中首腦會談的尖閣妥協
為重啟首腦會談,日中兩國一直在檯面下展開交涉。APEC召開前夕的11月7日,日本外務省發表了以下聲明(*1):
「為改善日中關係,兩國政府一直在進行平穩的對話,此番,雙方就以下幾點達成了共識。 - 雙方確認將遵守日中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繼續發展日中戰略互惠關係。
- 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困難這一問題達成了若干共識。
- 雙方認識到彼此對近年來在尖閣諸島等東海海域出現的緊張狀態持有不同見解,一致認為要通過對話和協商,防止事態惡化,並構建危機管理機制,避免發生不測事態。
- 雙方一致決定將利用各種多邊和雙邊管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保障對話,努力構建政治互信關係。」
在多方參加的國際會議召開之前,為了與主辦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而公布含有上述協議事項的文件這種做法雖然少見,但也不算「異常」。
這個著陸點意味著什麼?既然一直要求日本「靠攏」的中國已經表示接受,或許這就是日本做出的妥協,但究竟是在什麼地方怎樣「靠攏」了呢?話說回來,這個問題究竟為什麼會導致兩國關係如此緊張?考慮到「尖閣問題」絕不會到此為止,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很可能還將是日中之間的爭論點,因此我想在此為大家介紹一下整體的情況。
島的基本情況——過去一直不受關注的無人岩石島
尖閣諸島是東海上的群島,位於沖繩本島以西約410km、石垣島以北約170km、臺灣西北偏西約170km、距中國福建省海岸約330km之處。指的是由魚釣島、北小島、南小島、久場島、大正島、沖之北岩、沖之南岩、飛瀨等構成、屬於沖繩縣石垣市的島群。總面積為5.17km2,幾乎全是裸露岩石,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近代以前,這裏一直沒有永久居民,屬於國際法上定義的「無主地」。不過似乎正如日本名「魚釣島」和中國名「釣魚臺」所反映的那樣,東海的漁民自古就將該島周邊海域視作漁場這一點的確是事實。
1885年以後,日本曾再三進行調查,確認這些島嶼是不歸屬於任何國家的「無主地」,依據國際法上取得主權的正當規則,於1895年1月正式將之劃入領土範圍。日清戰爭(甲午戰爭——譯註)結束後的4月,日本與清政府簽訂了規定清政府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的《下關條約(馬關條約——譯註)》,而尖閣諸島並不屬於這份條約的割讓對象。
1895年劃入領土範圍後,日本政府將魚釣島、北小島、南小島和久場島四島無償租賃給了福岡縣出身、居住在沖繩的實業家古賀辰四郎,租期為30年。古賀在島上修建了鰹魚乾工廠等設施。至1940年曾有過居民,後來又再次成為了無人島。
原委——領土問題突然而至
在1943年12月發表的開羅宣言中,英美中三國提出「上述同盟國之目的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使日本竊取於清國之領土,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於中華民國」之方針,45年發表的波茨坦宣言也繼承了該方針。毋庸贅述,日本遵守波茨坦宣言,放棄了臺灣、朝鮮等海外占領地。
美國將奄美諸島以西的西南諸島與日本本土分離開來加以統治。在這個時期,尖閣諸島處在八重山群島政府和琉球政府的管轄之下。當然也是無人居住狀態,一度曾被用作美軍的射擊轟炸靶場。沒有任何人曾對此提出過疑義。即使在無條件投降和召開舊金山和會時,也是被視為日本的領土。回顧當時的文件等資料可以發現,在這個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認為尖閣諸島是沖繩的一部分。至少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中國曾占有過它的歷史。
1969年11月,佐藤與尼克森舉行會談,就歸還沖繩正式達成一致,72年5月15日,沖繩回歸日本。理所當然,尖閣諸島也歸還給了日本。然而,日本就在此時惹上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日方同意過要擱置嗎?
佐藤與尼克森舉行會談的前一年,即1968年秋,以日本、韓國、臺灣為主要成員的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ESCAP)對東海一帶的資源進行調查後,發布報告稱臺灣東北約20萬km2的海域內可能埋藏著豐富的海底石油。於是中國立刻在1970年開始主張對尖閣諸島擁有主權。
不久之後的1972年,日本與中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78年又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當然,先期談判過程中已經處理了尖閣諸島問題。
1972年9月27日,田中角榮首相與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田中首相問)「您對尖閣諸島怎麼看?不少人向我提到這個問題」,(周總理答)「這次不想談釣魚臺問題。現在談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因為發現了石油,這就成了問題。如果沒有發現石油,臺灣和美國都不會把它當回事」。
此外,1978年10月25日,福田赳夫首相和鄧小平副總理舉行會談,(鄧副總理說)「〈……像是忽然想起什麼的樣子……〉我還想說一點。兩國間存在各種問題。比如,中國稱釣魚臺,日本稱尖閣諸島的這個島嶼問題。我在北京也對園田外務大臣說過,我們這一代人可能不夠聰明,解決不了,但我們的下一代或許比我們聰明,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大局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福田首相未作回應)」。
日方一貫主張「這些島嶼都是日本的固有領土,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國際法上看,這都是無可置疑的,現實中也處於日本的有效控制之下,本來就不存在需要解決的主權問題」。
尖閣的主權到底是不是存在問題
另一方面,中方想做什麼呢?一個原因在於,起初臺灣政府曾主張過對其擁有主權,因此以統一臺灣為國策的中國也主張擁有主權。同時,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言,過去一直被認為毫無價值的海域發現了資源,或許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本來,從國際法和國際司法法院的判例來看,某個國家帶著占有意圖地實際控制了某個無主地後,該地就將成為該國的領土,這已是國際慣例。此外還有一種慣例是抱著占有意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公然、平穩地實施了統治以後也可以取得主權,因此,只要未對某國宣示主權的行為持續進行針鋒相對的抗議,那就相當於承認了該國擁有主權。
按照這一國際規則來看,1895年以後,日本的占有行為是毫無瑕疵的,即使是在中國開始主張擁有主權的1970年以後,正如首腦會談的內容所示,相較於尖閣諸島的主權問題,中國在整個70年代更加優先考慮的是日中關係。換言之,中國雖然主張擁有主權,卻並未對日本的占有行為表示抗議。日本之所以主張「本就不存在涉及尖閣諸島的領土問題」,正是因為存在這樣一段歷史原委。
然而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宣示主權和派遣公務船到尖閣諸島周邊展開示威行動的力度。爭奪尖閣諸島主權的重要性已經凌駕於日中關係之上。或許只是因為埋藏著石油和天然氣,但如果是因為這個原因,那麼地球其他地方也有這些礦藏,而且還有其他各種獲取手段。假如說是出於對外維護顏面的考慮,那又為何將問題擱置到了今天呢?
就日本而言,舊金山和會以後的確定疆域遭到否定就等同於戰後得到重新定義的主權本身存在疑義。然而,中國到底在執著於什麼呢?國際法的習慣中也有一條規則,那就是不會從新承認與過去的主張相反的主張。該問題為何引發日中關係緊張,甚至達到令人擔心會爆發軍事衝突的程度?站在國際法和資源爭奪的層面已經無法闡釋其理由。在此,筆者將從國際法上占有概念之外的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
隱藏在尖閣背後的日中游戲
說起來,統治無人居住的海域到底表示什麼意思?最恰當並且廣為人知的解釋是「sea power」這樣一個軍事上的概念。日語一般譯為「海上權力」「制海權」等。這是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提出的概念,近代以來,一國的國力通常依附於貿易,能否確保商船隊和貿易船舶決定著一國的命運。這就需要海軍力量,在發生狀況時可以通過海軍力量加以控制的範圍,即是該國的勢力圈和國防圈。
可以說,「確保sea power」這一戰略目標是對20世紀的世界局勢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視角。就日本而言,聯合艦隊參謀秋山真之(1868~1918)直接師從於馬漢,另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和戰後蘇聯海軍締造者戈爾什科夫(Sergey Georgyevich Gorshkov,1910~1988)等人也受到馬漢理論的強烈影響。長期處於中國人民海軍核心地位、曾是鄧小平心腹的劉華清(1916~2011)也是一位知名的馬漢理論信奉者。劉華清曾在日中籤署和平友好條約、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提出了作為中國「絕對國防圈」的第一島鏈戰略,主張擁有航空母艦。
即便如此,東海上卻並未出現風波。因為只要從「sea power」的角度來看,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尖閣諸島乃至東海就既不屬於日本也不屬於中國,其實倒應該說是「美國的海域」。因此,儘管周邊各國主張擁有主權,但日本在軍事上一直沒有觸碰尖閣諸島附近區域。不光尖閣諸島,在從宮古島至與那國島的整個先島諸島範圍內,美軍和日本自衛隊都沒有設置實戰部隊基地,始終將之處理為完全的軍事空白區。
契機在於美國「衰落」
即便如此,卻從未出現問題,但進入本世紀以來,形勢變得詭異起來。IT泡沫的破滅、9.11事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爭陷入泥淖、次貸危機、雷曼危機、以及布希政權和歐巴馬政權下的國民意見分裂等等,象徵著美國衰落的事件接連不斷。而中國則與之相反,不僅實現了快速的經濟發展,還在不斷增強軍備力量。
早在此前的90年代初,美軍從菲律賓撤離後,中國加強了對南沙群島的控制,並開始主張自己對包括與越南有紛爭的西沙群島在內的南支那海(南海——譯註)大部分海域擁有主權。
同樣,在東海上的軍事示威行動也趨於活躍化。2004年,中國的核潛艇曾試圖以潛水狀態通過沖繩本島與宮古島之間的宮古海峽。宮古海峽雖是國際海峽,但按照國際法的規定潛艇通行時應浮出水面。自衛隊當時就發現了中方潛艇,並順勢實施了多達數十次以該核潛艇為目標的打擊演習。此後,中國的核潛艇和艦艇又通過了大隅半島和奄美大島之間的大隅海峽、石垣島和與那國島之間的水道,中國媒體也大肆宣傳這些消息,不斷做出示威舉動。2013年,中國在包括尖閣諸島在內的東海上空劃設了防空識別區。該區域與日本的識別區有所重合,意味著兩國軍機將經常因實施警戒而彼此抵近。
打草驚蛇——中國的「三戰」
中國擁有一種「三戰」觀念。喜歡在打響實戰前使用這種戰略,通過「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來確保實質性支配權。在尖閣諸島問題上,就形成了指責日本,並在先島諸島周邊實施示威行動的格局。從馬漢式的思維來看,中國是想填補由於美國衰落(中國自認為)而出現的先島諸島周邊這一片軍事空白區。這個區域是中國本土和遠洋地區之間的通道,是戰略意義上的重要海域,所以中國完全不顧什麼國際法上的日本領土、領海和領空。
當然日本也並未袖手旁觀。2010年中國漁船在尖閣諸島海域衝撞海上保安廳巡邏艇事件後,面對中國發動的反日攻勢,日本在當年末的自衛隊演習中,將地對艦飛彈聯隊部署在奄美大島上,展示出封鎖大隅海峽的態勢。2012年,尖閣諸島所有權轉移到國家手中後,中國公務船、飛機屢次侵犯日本領海,中國艦船還用火控雷達照射自衛隊艦艇,不斷做出威嚇行為,對此,日本在13年秋的自衛隊演習中,將地對艦飛彈聯隊部署到了宮古島和沖繩本島,展示出封鎖宮古水道的態勢。
此外,安倍內閣上臺後,之前一直懸而未決的與那國島自衛隊基地建設工作有了眉目,擁有「海軍陸戰隊」能力的部隊建設也拉開了序幕。這意味著日本正在切實構建一種即使沒有美軍,也可以憑藉自身力量保衛和封鎖西南諸島全境的體制。對於中國而言就是意外地打草驚蛇了。
美國總統和議會也承認了規定美國對日本具有防衛義務的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尖閣諸島,並從官方角度表明了無意使該地成為軍事空白區的態度。
雖然中國的對外強硬態度經常讓人無法判斷到底是對外還是對內表現的,但就尖閣諸島問題來說,或許我們至少可以確定一點,那就是中國希望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的態度正在產生作用。因為若能「擱置」尖閣諸島問題,那麼就可以暫時壓住引發軍事緊張的藉口。
(編輯部 間宮淳) 參考
日本國外交部網站
芹田健太郎《日本的領土》中央公論新社,2002年
小川和久、西恭之《中國的戰爭力》中央公論新社,2014年
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譯)北村健一《海上權力史論》原書房,2008年
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編譯)麻田貞雄《馬漢海上權力論集》講談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