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人」如是說

中日關係已進入深化理解的時期

文化

今天的中國年輕人越來越關心日本的生活和文化。有在日工作、留學經驗的中國人創辦的特色雜誌《在日本》,為思考新時代的中日以及東南亞的未來,提供了交流平臺。

毛丹青 MAO Danqing

中國北京市出生。北京大學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7年赴日,供職於某商社。2000年成為雙語作家,2008年出任日本觀光大使。主要著作有《日本蟲眼紀行》等。

這裏有業已消逝的中華文化的氣息

當我們思考當今中日關係的時候,強調諸如「爆買」現象是沒有意義的。雖然日本媒體的報道中稱這一現象逐漸平復,但我認為他們並未捕捉到問題本質。去年,約有1.2億中國公民出國旅遊,而其中到訪日本的區區不足500萬人次。有預測稱,在東京舉辦奧運和帕運的2020年,中國將有2.5億公民出國旅遊,其中將有2,000萬人造訪日本。另據目前情況推測,屆時將會產生「超爆買」現象。但我認為「超爆買」現象並不會發生。

這是因為,中國遊客們的意識發生了變化。雖仍有很多人喜歡購物,但更多的遊客想要體驗日本文化。例如5天4夜的京都文化體驗旅行,雖然費用高達100萬日圓,但報名者絡繹不絕。雖然行程中僅包含著在禪寺坐禪、品味京都的「懷石料理」、感受日本茶道文化這樣簡單的內容,遊客們卻仍是盡興而歸。

他們赴日遊的目的何在?開門見山地說,那是為了沐浴「消逝的中國文化的馥郁芳香」。前段時間我去永平寺時,聽到中國遊客感慨地說:「這裏似乎是把中國全盛時代的文化真空保存了起來。」他們在親眼目睹了日本人把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國文化精髓完好地保存、繼承之後十分感動。在中國遊客心靈的最深處,一定萌芽出一種想要體驗自己起源文化的衝動。

更加關注生活文化

看待今後中日關係的最重要的切入點,是如何理解中國人對待日本人的心理認知。普通的中國人,並不是只強調釣魚臺、靖國神社、慰安婦等問題的。他們看重的是日本的生活文化。有關「斷、捨、離」內容的書籍賣出了近100萬部,介紹棉棒的使用方法等可以了解日本人生活的書籍也是琳瑯滿目。中國人最初並不知道UNIQLO與無印良品是日本的產品,僅僅由於用著方便,穿著舒適,而且經久耐用,因而大受歡迎,到後來用慣了,他們才知道那是日本的產品。整理達人近藤麻理惠的書在中國也十分暢銷。相較於政治、外交,對生活方式的關心增強是理所當然的,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這樣認為。

下一頁: 「Hobonichi手帳」在中國受歡迎的理由

關鍵詞

中日關係 中国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