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人」如是說

中日關係已進入深化理解的時期

文化

今天的中國年輕人越來越關心日本的生活和文化。有在日工作、留學經驗的中國人創辦的特色雜誌《在日本》,為思考新時代的中日以及東南亞的未來,提供了交流平臺。

毛丹青 MAO Danqing

中國北京市出生。北京大學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7年赴日,供職於某商社。2000年成為雙語作家,2008年出任日本觀光大使。主要著作有《日本蟲眼紀行》等。

這裏有業已消逝的中華文化的氣息

當我們思考當今中日關係的時候,強調諸如「爆買」現象是沒有意義的。雖然日本媒體的報道中稱這一現象逐漸平復,但我認為他們並未捕捉到問題本質。去年,約有1.2億中國公民出國旅遊,而其中到訪日本的區區不足500萬人次。有預測稱,在東京舉辦奧運和帕運的2020年,中國將有2.5億公民出國旅遊,其中將有2,000萬人造訪日本。另據目前情況推測,屆時將會產生「超爆買」現象。但我認為「超爆買」現象並不會發生。

這是因為,中國遊客們的意識發生了變化。雖仍有很多人喜歡購物,但更多的遊客想要體驗日本文化。例如5天4夜的京都文化體驗旅行,雖然費用高達100萬日圓,但報名者絡繹不絕。雖然行程中僅包含著在禪寺坐禪、品味京都的「懷石料理」、感受日本茶道文化這樣簡單的內容,遊客們卻仍是盡興而歸。

他們赴日遊的目的何在?開門見山地說,那是為了沐浴「消逝的中國文化的馥郁芳香」。前段時間我去永平寺時,聽到中國遊客感慨地說:「這裏似乎是把中國全盛時代的文化真空保存了起來。」他們在親眼目睹了日本人把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國文化精髓完好地保存、繼承之後十分感動。在中國遊客心靈的最深處,一定萌芽出一種想要體驗自己起源文化的衝動。

更加關注生活文化

看待今後中日關係的最重要的切入點,是如何理解中國人對待日本人的心理認知。普通的中國人,並不是只強調釣魚臺、靖國神社、慰安婦等問題的。他們看重的是日本的生活文化。有關「斷、捨、離」內容的書籍賣出了近100萬部,介紹棉棒的使用方法等可以了解日本人生活的書籍也是琳瑯滿目。中國人最初並不知道UNIQLO與無印良品是日本的產品,僅僅由於用著方便,穿著舒適,而且經久耐用,因而大受歡迎,到後來用慣了,他們才知道那是日本的產品。整理達人近藤麻理惠的書在中國也十分暢銷。相較於政治、外交,對生活方式的關心增強是理所當然的,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這樣認為。

「Hobonichi手帳」在中國受歡迎的理由

「Hobonichi手帳(記事本)」(發行:糸井重裏主辦的《Hobo日刊Itoi新聞》)現在在中國大受歡迎,我們探詢了這背後的原因。Hobonichi手帳的消費人群大部分都是8年級生,正是大學畢業剛剛進入社會的年紀。儘管並沒有出版中文版的手帳,但卻在中國的年輕一代中靜靜地流行開來。

隨著調查的繼續,意外的事實浮出了水面。喜歡使用Hobonichi的年輕人們是出於對父輩的某種反抗意識而感受到「手帳」魅力的。8年級生的父輩們是與我年齡相仿的50歲前後的人們,他們的幼年正處於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期。我也是如此,那個時代,中國各地都被藏青或灰色之類的灰暗顏色所覆蓋。紅色也很少見,化妝之類的就更談不上了。那樣的年代所養育出來的人們,會有強烈的執著,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享受自由開放。即便是給孩子們穿的衣服也鮮豔亮麗,與文革時代形成鮮明的反差。

然而,他們的子女卻怎麼也喜歡不上父母輩的花哨艷麗風格,直白地說是土氣,總之就是俗不可耐。他們喜歡的是像無印良品那樣不張顯個性的設計,像Hobonichi手帳一樣樸素沉穩的顏色。實際上這種品味好的中國年輕人正在不斷增加,反映出中國城市中新的白領階級在逐步誕生。

新的白領階級文化的誕生

同樣的情形也反映在對村上春樹作品的接受上。在中華文化圈,村上的作品首先在臺灣引發熱點,之後在香港,然後是上海,最後在全中國廣泛擴散開來。如果生活方式與都市中的新白領階級不具共性,那麼要理解村上的文學可能會比較困難。村上的走紅也是與UNIQLO一樣,與他是否是日本人無關,只是因為小說有趣,而正巧他又是日本的作家而已。中國人十分嚮往美國的生活,但美國又是那麼遙遠的國家。於是在村上春樹那飽蘸了美國生活方式的作品,多少讓他們能過一過美國文化之癮。村上春樹的作品之所以為全世界人喜愛,我覺得理由或許就在於此。

中日兩國年輕人共創《在日本》

關於改善今後中日關係,我最期待的是新中產階級的年輕人。中日的年輕人間有可以分享的土壤。這對沉浸於文革後政治鬥爭中的他們的父輩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量新中產階級正在中國產生,中日之間互相深化理解的時代到來了。不是在政治和經濟上,而是以生活文化為重心,開誠布公地暢談,互相加深理解,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樣去做。

正是帶著這樣的想法,今年3月我們發行了《在日本》中文版,7月發行了日文版。5年前由不怎麼會說日語的中國年輕人們創辦的、發現日本文化的雜誌《知日》,如今已經銷售了300多萬冊。

今天,《在日本》則是由熟知日本文化的留學生們和日本學生們一起去深入挖掘日本文化。通過這個媒介,我希望能夠打開一扇中日關係的嶄新門扉。

採訪人:手島龍一(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理事長)

翻譯合作:JST中國綜合研究交流中心《客觀日本》

中日關係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