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首相出訪東南亞所體現的日本外交新五原則

政治外交

白石隆 [作者簡介]

安倍首相出訪東南亞

1月16-18日,安倍晉三首相訪問了越南、泰國和印尼,這是他就任首相以來的首次出訪。

在越南,他與阮晉勇總理舉行會談,就推進在核電廠建設計劃、完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稀土資源開發等貿易投資領域的合作達成了協議,鑑於中國在尖閣諸島問題(釣魚島——譯註)和南支那海(南海——譯註)的主權問題上不斷施壓,雙方還一致表示「應當依據國際法規定,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所有地區爭端和問題」。此外,針對南支那海問題,雙方一致「反對強行改變現狀」,並確認將在政治和安全保障領域加強合作。安倍首相還表示:「對日本而言,日中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日本將繼續冷靜應對,保持並加強與中國的溝通,切實管理好對華關係。」

次日,即1月17日,安倍首相與泰國總理盈拉‧欽那瓦舉行了會談​​。盈拉總理在聯合記者會上稱,安倍首相關注日本企業參與泰國的水利事業、高鐵計劃、緬甸土瓦(Dawei)經濟特區開發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問題,泰國、緬甸和日本應在近期就土瓦特區開發項目舉行高級別磋商。

18日,安倍首相又在印尼與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總統舉行了會談​​。安倍首相在聯合記者會上確認與東協(ASEAN)的關係是日本外交「最重要的支柱」,闡述了「日本外交的新五原則」,它作為日本東協外交和東亞外交的原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雖然篇幅略長,下面仍將從安倍首相原計劃發表的演講稿中摘錄這部分內容呈現給大家。(因發生阿爾及利亞人質事件,安倍首相緊急返回日本,未能發表演講,但原稿已在首相官邸的網站上登出。)

日本外交新五原則

「第一,必須在兩大洋(太平洋與印度洋——編註)連接起來的這一地區,鞏固和普及「自由民主、基本人權」等普世價值觀。

第二,由法律而非力量支配的自由、開放的海洋是公共財產,日本願與東協國家全力維護海洋權益和航行自由。歡迎美國重視亞洲的政策。

第三,積極推進日本與東協國家的經貿合作,促進投資,推動日本經濟復甦,並與東協各國共同繁榮。

日本為提升亞洲地區的聯接交通,長期以來在湄公河南部經濟走廊等的建設上付出了努力與貢獻,現在,我們正迎來收穫的季節。

(中略)

第四,我將努力促使日本與東協各國之間在文化交流中結出更多碩果。

第五,促進日本與東協各國年輕人的交流。

(中略)

36年前,當時的福田赳夫首相對東協做出三項承諾。即日本不做軍事大國、日本要與東協建立「心心相通」的互信關係、日本要與東協成為對等合作夥伴這三項原則。

在場的各位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清楚,我國至今一直忠實地信奉「福田主義」。

現在,日本和東協需要作為名副其實的對等夥伴,攜手面對世界,共襄善舉。

日本和東協都通過廣闊的海洋與世界聯繫在一起,我相信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使我們的世界自由、開放,成為法治之地,而非力量統治的天下。」

重視與東協和澳洲的合作

為慎重起見,我再補充幾句。就在安倍首相出訪東南亞之前,麻生太郎副首相於1月3日訪問緬甸,與吳登盛總統舉行會談,重申日本打算免除緬甸拖欠的5,000億日圓中的部分債務,並承諾將為迪拉瓦經濟特區的開發提供援助。

此外,1月9日-14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訪問了菲律賓、新加坡、汶萊和澳洲。岸田外相為1月10日發行的菲律賓當地報紙撰文稱「日本重視加強與東協的關係」,並強調了與菲律賓加強合作的重要性,表明將在海洋安全保障領域「給予全力支持與合作」。同時,由於汶萊是2013年東協輪值主席國,所以岸田外相在訪問該國時表示,「日本將努力幫助輪值主席國汶萊履行責任,創造成果」。13日,又與澳洲外長卡爾舉行會談,確認將在安全保障等領域加強聯繫,並就早日完成日澳經濟夥伴協定(EPA)談判達成了共識。

概括地說,即安倍政權在成立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首相、副首相和外長已分別訪問了10個東協成員國中的7個國家(越南、泰國、印尼、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汶萊)和澳洲,用行動展示了日本像重視日美同盟一樣重視與東協和澳洲的合作關係,並表明了本國的外交原則。近年來,尤其是民主黨執政3年多來,日本的外交始終處於漂浮不定的狀態,因此安倍政權的行動具有重要意義,我非常贊同。

「牽制中國」論偏離正題

針對本次安倍首相的東南亞之行,韓國《東亞日報》和中國《人民日報》等報道稱此舉的意圖在於「牽制」中國、加強對華包圍圈。然而,這種試圖戴著「強權政治」的「有色眼鏡」來理解21世紀東亞國際關係和日本的亞洲外交政策的觀念實在偏題太遠。現在,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中國已經成為日本等東亞乃至亞太地區諸多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牽制」中國的嘗試既不可能實現,也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好處。這不是如今東亞和亞太地區的課題。

由於中國、印度、巴西、印尼和土耳其等「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無論是在全球範圍,還是在東亞、亞太地區,財富與力量的分布都在迅速發生著變化。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尤為顯著。那麼,隨著這種財富與力量分布的急劇變化,應當按照怎樣的原則,在全球範圍和東亞、亞太地區建立怎樣的政治經濟秩序,這才是眼前的課題。

雖說中國崛起,但恐怕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希望中國成為東亞的老大,周邊國家每到政權更替時,都要派遣特使前去求得其祝福。況且更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即由中國在東亞地區單方制定規則,周邊國家只是遵守;或者中國在解決與周邊國家的領土問題和其它爭端時,訴諸威力將自身意志強加於對方。

在依法治理的原則下,採用與國際法協調一致的形式,由全體當事方協商制定規則,並有全體當事方遵守執行,這是再理所當讓然不過之事了。海洋是國際公共資源,確立依法治海體制,加強東協成員國間的合作,避免東協各國被納入某些國家的勢力範圍,各國都能以面向世界的開放形態獲得發展,這是眾之所望,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為了確立21世紀的東亞及亞太地區秩序,日本將堅持上述原則,以日美同盟為基礎,同時作為地區合作的核心力量,重視東協,支持其統一性,不斷發展與東協各國和澳洲等夥伴國家的合作關係。此外,日本還將對中國開展工作,促使其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負責任的作用。這便是安倍首相等人近來出訪東南亞所反映的日本外交方針。

(2013年1月21日)

    關鍵詞

    安倍晉三 中國 政治 日美同盟 外交 白石隆 緬甸 東協 麻生太郎 安全保障 尖閣諸島 核電廠 菲律賓 越南 南支那海 印尼 新加坡 汶萊 澳洲 泰國 Shraishi Takashi 領土問題 岸田文雄 基礎設施出口 湄公河 福田赳夫

    白石隆SHIRAISHI Taka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nippon.com總編。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校長、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所長。1950年出生於愛媛縣。1974年完成東京大學研究所國際關係論碩士課程,1977年完成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歷任康奈爾大學歷史系亞洲研究學科教授、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從2005年開始任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 2007年獲紫綬褒章。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任內閣府綜合科學技術會議成員。著有《海洋帝國——如何思考亞洲》(中央公論新社/2000年/獲讀賣•吉野作造獎)、《帝國及其局限——美國•東亞•日本》(NTT出版/2004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