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海外協力隊,獲頒麥格塞塞獎的政府服務獎

政治外交

吉崗逸夫 [作者簡介]

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Award)被稱為亞洲的諾貝爾獎。該獎每年頒發給亞洲地區的在社會貢獻方面做出傑出成就的個人或團體。今年榮獲這個獎項之一的政府服務獎的,是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青年海外協力隊。曾經是協力隊隊員的記者親往採訪,生動地報道了他們活動情況。

日本的年輕人也因此成長

至於我自己,協力隊經歷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看世界的視角。這可以歸結為「世界是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人類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一個班40人法則」「人類在90%上是相同的,剩下的10%的不同稱為文化」「所謂文化,是自然環境造就的」等思考方式。

我在衣索比亞遇到過不事農耕的遊牧民。我曾經以為繩文人只是教科書上才有的一種存在,但沒想到他們就生活在現代,生活在眼前。這樣一來,觀察整個衣索比亞我也發現,原來根據其地區不同,這裏還生活著彌生人、封建社會或戰國時代的人,貴族,以及近代和現代的人。後來,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期間開始思考,認為人類是從無意識逐步走向有意識的。而意識是靠教育獲得,由此產生文明。

所謂「1個班40人法則」,是指無論哪個民族,只要有40個人聚在一起,總會有聰明的、奇怪的、帥哥、美女等各色人等。這個比率是世界共通的。另外,人們常說「人都是一樣的」,其實人類共通的部分占90%,剩餘的10%是不同的。這種不同的地方就是所謂的文化。共通的部分以食欲、睡眠、性欲等3大欲望表現出來。其餘的10%則表現為異文化。孕育這些不同文化的是自然環境。不同國家,自然和氣候也不盡相同,當然,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協力隊體驗就像一場盛大的旅行。旅行給我帶來新發現,讓我的人生更加豐富。協力隊不僅培養了當地的人們,並且也幫助日本的年輕人成長。

標題圖片:在斯里蘭卡教授電腦技術的青年海外協力隊隊員(中,圖片提供:青年海外協力協會)

關鍵詞

JICA ODA 國際交流 開發支援 國際協力 青少年交流

吉崗逸夫YOSHIOKA Itsuo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新聞社會部記者。生於1952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新聞學專業。作為青年海外協力隊員曾經在衣索比亞電視臺、難民救濟委員會工作約3年。後來進入東京新聞社,作為攝影師工作15年,作為記者工作20年,到過68個國家採訪戰場等地。1993年、1994年獲東京攝影記者協會獎,1996年獲開高健獎。著作有《動盪的盧安達》等。在2015年公映的紀念協力隊成立50週年電影《十字路口(Crossroads)》中擔任執行製片人。作者網址:http://yoshi.net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