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海外協力隊,獲頒麥格塞塞獎的政府服務獎

政治外交

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Award)被稱為亞洲的諾貝爾獎。該獎每年頒發給亞洲地區的在社會貢獻方面做出傑出成就的個人或團體。今年榮獲這個獎項之一的政府服務獎的,是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青年海外協力隊。曾經是協力隊隊員的記者親往採訪,生動地報道了他們活動情況。

在日本獨特創意下誕生的協力隊

協力隊事務局創建於1965年。是作為國際協力機構(JICA)前身、海外技術協力事業團(OTCA)活動的一部分而開始活動的,第1年向菲律賓、馬來西亞、寮國、柬埔寨、肯亞等國分別派遣了40人。

日本為什麼會發起這項事業呢?事實上在協力隊創建4年前,在美國已經開啟了一項同樣是向開發中國家派遣志工的,稱為和平隊(Peace Corps)的事業。這是當時甘迺迪總統為了重拾美國的開拓精神而提倡的行動,立即在全世界獲得讚譽。

貌似日本模仿了該行動,而實際上更早就有此構想的反而是日本。日本的青年團等民間團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提出了「用青年之手來做戰爭善後」「培養人才,構建社會,建設國家」等口號,積極開展地區開發的志工活動。在這種背景下,日本開始對亞洲各國進行戰爭賠償。而在1954年,日本開始加盟以援助開發中國家為目的的「哥倫布計畫」,雖然規模不大,但邁出了國際協力行動的第一步。

那時青年團的年輕人被派到交流和合作的前沿。但有人提出意見,認為這樣做民間組織的負擔太重,難道不應該由國家來做這些事情嗎?日本政府在研究這個課題時,正值美國大張旗鼓地推出和平隊。這件事情可以說加速了青年海外協力隊的創建步伐。

當時派遣志工的不是只有和平隊1家。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都通過民間團體或宗教團體進行了援助。開發援助之所以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時的東西方對立。以美國為中心的自由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中心的共產主義陣營為爭奪勢力範圍展開明爭暗鬥。為了顯示兩個陣營的影響力,在戰略上採取了「援助」手段。

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出於一定的政治背景,這原本也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不過日本的協力隊情況與其他國家多少有些不同。另外,與其他國家的援助團體不同的是,幾乎所有隊員都是掌握一定技術的人。這些技術種類超過100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本人雖不擅長學習語言,但技術立國的日本在方面有特長。所以這樣的安排也是有道理的。

下一頁: 歸國隊員們再就業比較難

關鍵詞

JICA ODA 國際交流 開發支援 國際協力 青少年交流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