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失敗的本質和重生的可能性

財經

曾在液晶和太陽能電池領域引領世界的夏普公司,現在陷入低迷狀態。2014年度合併結算中,出現了2,223億日圓的巨額赤字,處於破產邊緣。在國內大型機電類企業業績普遍回升的形勢下,夏普敗在什麼地方了呢?是否能夠重獲新生?

導致陷入困境的兩個原因

夏普公司在液晶面板和太陽能電池的開發方面一度領先於世界,在液晶電視的商用製造方面也走在行業前列。而現在夏普卻陷於破產邊緣的困境之中。之前,截至2013年3月期的兩個財年合計淨虧損9,214億日圓,為此開展了經營重建工作。可是,2015年3月期的財年又出現了淨虧損2,223億日圓,經營重建工作又回到了起點。

夏普公司的失敗令人詫異,那麼為什麼會失敗呢?5月14日,夏普公司公布了到2017年度為止為期3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以經營重建為目標。但能夠就此東山再起嗎?

夏普的失敗,大的方面可以舉出兩個原因。其一,是對公司自有技術的過度自信。夏普相信在技術能力上決不弱於其他任何公司,能夠以自我步調為中心實現事業發展,太過樂觀了。其二是企業高於預期的發展與經營者能力之間產生了差距。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面對複雜多樣的事業發展,夏普沒能發掘到勝任的經營人才。

這些都是日本製造業容易出現的失敗。只要製造出優秀的產品就一定能夠在競爭中勝出,這種單純的一廂情願,容易產生輕視市場需求和競爭企業動向的傾向。經營者一般是企業內部土生土長的,在特定的某個業務部門創造了良好業績而被提拔上來。因此,很難培養出具備統領全局能力的經營者。這兩者疊加在一起,企業就難以隨著競爭環境的變化推動經營管理的改革,進而只能深陷業績惡化的泥沼。可以說夏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對液晶業務的過度投資和對技術的過度自信

夏普公司之前之所以會出現9,000多億日圓的淨虧損,是因為投資失敗。夏普公司2004年在三重縣龜山市投資建成了巨大規模的液晶面板工廠,2006年龜山工廠的第二工廠建設完工。合計投資了4,000多億日圓,以「Kameyama model(龜山品牌)」為品牌的液晶電視在市場上熱銷,雄踞國內市場首位。

2007年,一直專注於推進液晶業務發展的專務片山幹雄就任夏普公司社長。他當時年僅49歲,是最年輕的幹部。片山社長決定投資4,300億日圓,在大阪府堺市建設新工廠。這是能夠更高效地製造60inch大尺寸液晶面板的最先進液晶工廠和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工廠,2010年建設完工。

但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爆發之後,時運不濟。片山社長寄予厚望的60inch大尺寸液晶電視在美國的銷路也不好。而在中等尺寸方面,又被凌厲攻勢的韓國三星電子等趕上了。結果導致庫存堆積如山。處理庫存和開工率低迷,導致經營赤字像滾雪球般地膨脹起來。

夏普公司對於技術過度自信。在龜山工廠,為防止技術外流,讓那些設備和材料供應商的員工佩戴號碼布條,進行監視,不讓其進入指定之外的場所。夏普自稱為技術「黑箱化」,希望藉此保持液晶技術的優勢。但結果大家都知道,還是被韓國、臺灣的廠商趕上了。

夏普之所以執著於60inch這一尺寸,也是基於隨著技術的提高人們必然追求大尺寸的趨勢這一判斷的結果。擁有美麗的大尺寸畫面電視應該會為消費者所接受,但這不過是夏普作為供給方理論上的判斷而已。

下一頁: 接連不斷更換社長導致經營出現大混亂

關鍵詞

家電 夏普 鴻海 企業 經營 機電 Hon Hai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