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和「世界標準」——牽動世界的香港民主化問題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圍繞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要求在香港實現民主化的示威遊行隊伍的動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國政府與民主派始終未能找到「妥協點」,對立可能趨於長期化。筆者認為這是「新冷戰」的角力場。

9月28日,一批香港市民湧上街頭,要求舉行「真正的行政長官普選」,在與試圖使用催淚彈驅散人群的警察發生衝突後,他們占據了市區主要道路,​​開始靜坐抗議。

表面上,此事件只是非武裝的學生和普通市民圍繞一個城市首長選舉辦法這種「區區小事」發起的小規模抗議,但世界對此則表現出了近乎異常的關注。歐美領導人紛紛發表談話,示威遊行活動的召集人、大學生黃之鋒的照片登上了美國《時代(TIME)》的封面,香港一躍成為了國際政治的焦點。

香港的民主化問題為何會在全球引起如此大的震撼?因為它不是局限於香港一個城市的問題,而是對中國乃至國際政治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

民主主義的「中國化」:北京的決定

香港的民主化進程始於英國統治下的上世紀80年代。這與中英兩國啟動香港回歸相關談判的時期相重合。作為撤離殖民地時的常用手法,英國試圖在離開前將英國式的民主主義移植到香港。雖然中國排斥這種做法,但1990年制定的《香港基本法》明確提出了最終採用普選方式選舉行政長官的目標,表示將在回歸後繼續推進香港民主化進程。當時,雖然許多香港市民對回歸中國感到不安,但對於恐懼共產黨統治的香港市民而言,最終可以自行選擇領導人的承諾成了他們的定心丸。

之後,香港的民主化又走過了迂迴曲折的漫長道路,今年8月31日,北京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決定,表示2017年起香港行政長官可由普選產生。這宣告了為期30年的民主化進程將達到「目標」,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然而,北京方面給普選加上了條件,規定要設立主要由親大陸派組成的「提名委員會」來篩選候選人,若未獲得委員會過半數支持,則無法參加行政長官選舉。

在這種制度下,與北京方面對抗之人能夠參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毋庸贅述,市民只能在共產黨公認的「親大陸派A」「親大陸派B」「親大陸派C」中作出選擇,這種「普選」偏離了歐美型的民主主義,莫如說其更接近中國大陸那種由共產黨對候選人展開事前審查的選舉辦法。英國著手實施的民主主義移植計劃,隨著回歸由北京方面接手,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被改造成了選民給共產黨認可的候選人投票以賦予其權勢的「中國式」民主。可以說,本次決定意味著英國式民主主義的「中國化」。

非暴力抵抗,追求「世界標準」

對於一直要求實現符合「世界標準」的民主普選的香港民主派而言,這種「中國式」選舉是根本無法接受的。北京方面公布決定後,學生和市民立刻開始了針對政府的波浪式抗議活動。

民主派抗議活動的特點在於,這是一種參照了西方價值觀和理論的,即符合所謂「世界標準」的抗議活動。去年初,香港大學法學系副教授戴耀廷首先提出,如果中國政府不給香港真正的民主,就要掀起「占中」運動,發動民眾占據金融中心中環地區的道路以示抗議。此人曾留學於倫敦大學,既是一名憲法學者,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是典型的西化派香港精英人士。

為了賦予占道這種違法行為正當化色彩,他提出的理論是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甘地(Mohandas K. Gandhi)和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人曾經實踐過的「公民不服從」,也就是對權力的非暴力抵抗。毋庸贅述,2011年席捲全球的「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為此次運動提供了靈感。

大陸所不具備的香港的網路力量

在缺乏縝密組織結構的示威隊伍的鬥爭中,網路智慧手機發揮了作用。9月28日下午,警察對突然衝入車行道的示威隊伍使用了催淚彈,這一畫面被無數手機網路攝影機清晰地記錄下來,並被傳到了網上。憤怒的香港市民紛紛以「援軍」身分衝上街頭,示威隊伍迅速壯大起來。

資訊同步傳遍了世界,牢牢吸引住了西方傳媒的視線。學生和市民用雨傘抵擋催淚彈的畫面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廣泛同情。大陸地區被禁用的Facebook,把香港與世界聯繫在了一起。在CNN和BBC的鏡頭前,學生和市民始終堅持非暴力,展示了世界通行的良好素質。在全世界的注目下,香港警察、香港政府和中國政府不得不避免採取強制驅離手段,這使學生和市民得以長時間占據道路。反對暴力、追求民主這種「世界標準」的價值觀保護了弱小的香港市民和學生。

世界性意識形態競爭的角力場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和香港民主派的對立也是「中國式」與「世界標準」這兩種圍繞政治體制的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衝突。它被詮釋為信奉權威主義體制與國家資本主義的「北京共識」向信奉自由民主主義政治體制和信奉市場經濟的歐美型「華盛頓共識」的挑戰,是世界性意識形態競爭的縮影。若將兩者的爭鬥稱為「新冷戰」,那麼如今的香港就是新冷戰前線的角力場。

抗議活動的長期化體現了新冷戰的嚴重性。中國過去一直抵制歐美式的民主主義。當年,共產黨政權曾通過武力鎮壓事件「闖過了」東歐與蘇聯解體的衝擊。即便是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今天,共產黨仍以近年來的「茉莉花革命」、「顏色革命」為戒,將民主化視為企圖顛覆政權的陰謀,始終保持著警惕。針對香港的民主派提出撤回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世界標準」的民主賦予香港的這種要求,北京方面絕對不可能答應。

中國政府領導人認為,通過展示堅決的態度,便能以強權迫使人口僅占中國總人口0.5%、GDP不及全國3%的香港服從北京的決定。

的確,香港的民主派既無經濟實力,也無軍事實力。他們經常引用村上春樹筆下高牆與雞蛋的比喻,聲稱在北京面前自己是弱者。然而,他們沒有孤立感。因為他們自信地認為從「世界標準」的角度來看,自己的訴求是正當、正義的,這種價值觀引起了世界的共鳴,即便是北京方面也難以輕易擊潰。兩種價值觀之間不存在妥協點。

逐漸呈現無計可施的局面:不溫不火的「新冷戰」

另一方面,抗議活動的長期化,也是在全球範圍盤根錯節的大國利害關係之下爆發的新冷戰「不溫不火」的佐證。儘管歐巴馬總統向訪美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達了對香港問題的關切,但由於在應對伊斯蘭國(ISIS)問題上需要得到中國的支持,所以美國並不希望美中關係惡化。英國首相卡麥隆雖然也對香港的示威活動表示了高度關注,但英國此前一度將全國人大常委會於8月作出的決定視為旨在實現普選的決定,甚至表示了歡迎。國際社會對民主派的聲援十分有限,他們不具備迫使北京屈服的力量。

另一方面,《人民日報》強烈譴責香港此次的抗議活動是「動亂」和「顏色革命」,按照中國的理論,政府必須對示威活動表現出堅決的態度。然而,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國現在已經不可能再次實施過去那樣的鎮壓行動,這樣會暴露出偏離世界標準的價值觀,而被國際社會孤立的成本是付不起的。

最終,中國政府對此次抗議活動提出的處理方針是「不妥協,不流血」。正是這種既不容妥協,卻又必須避免形成根本對立局面和發生流血慘劇的方針,同時體現了新冷戰的深刻對立與「不溫不火」這兩種特性。香港當前的形勢,正是國際政治舞臺的一個縮影。

標題圖片:民主派在香港的商業區旺角設置的路障(2014年10月16日,路透社/Aflo)

中國 香港 民主派 行政長官選舉 示威遊行 黃之鋒 戴耀廷 佔中 占中 非暴力 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