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機器人革命」拉開序幕

財經 科學 技術 社會

長期處於發展停滯狀態的日本機器人產業迎來了一股「順風」。處理核電廠事故的救援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等,活躍在機器人開發事業一線的研究人員為我們介紹了日本機器人研發工作的現狀和前景。

東大創辦的創業公司在災害應對機器人競技大賽中獲勝

如上所述,日本立足於「3・11」地震中反映出來的課題,不斷對災害應對機器人加以改良,而美國則一直致力於開展旨在將具有高度通用性的人形機器人用於災害應對的研發工作。2013年末,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規劃局(DARPA)主辦了「DARPA Robotics Challenge(DRC)」機器人競技大賽,宗旨是推進可在假定會引發核電廠事故的災害發生時實施應急處理的機器人開發工作。參賽機器人需要完成包括駕駛車輛等8個任務,顯然是按照類人機器人標準來設定的。清水先生獲得了在美國考察此項賽事的機會。

「最終,誕生自東京大學的創業公司『SCHAFT』奪得了冠軍。這款機器人擁有雙腿和雙手,和人體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分前後,形狀結構可靈活應對災害現場作業。不過,在完成廢墟表面移動這項任務時,它卻花費了較多時間,完全無法與爬行機器人競爭。」

「從整體結果來看,除了在比賽中使用從DARPA租借的人形機器人『ATLAS』那一組外,排名靠前的均為採用了ape型—四腿行走或通過腿上的履帶移動的機器人,即所謂非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身上許多需要改善的課題清晰地顯現了出來。話雖如此,但看到SCHAFT的表現,我切實感受到日本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水準還是很高的。不過該公司在2013年11月已被Google併購……」

SCHAFT公司的機器人駕駛車輛©DARPA

日美聯合開發機器人的好處

日本與美國已就實施災害應對機器人的聯合研發與實證項目達成了共識。據說雙方也將在日本推動相關開發工作,創造有能力參加DRC的機器人。清水先生表示:「美國已經認識到日本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高度,希望更多地吸收日本的原創技術。」

如果說吸收日本的機器人技術對美國是好事,那麼對於日本而言的好處又是什麼呢?「像DRC那樣包下整個賽車場,通過完成各種任務的形式舉行聲勢浩大的展示說明並進行基準測試這樣的行動意義重大。之後的機器人開發將實現飛躍式的加速。」

「在經濟產業省的呼籲下,千葉工大也與東京大學、大阪大學、神戶大學組成了聯合團隊,致力於開發雙腿雙手人形機器人以參加2015年6月的DRC。想必我們可以充分運用通過櫻壹號和貳號積累的災害應對經驗。」

美國的併購潮,機器人市場「開花結果」的徵兆

最近幾年,以相繼併購了包括SCHAFT在內的多家機器人創業公司的Google為代表,美國的IT巨頭和有實力的創業公司孵化器一直在加快對機器人技術的投資步伐。清水先生表示,可以說美國如今正掀起一股「機器人熱潮」。

「美國的民間企業似乎都認定了只要再努一點,機器人技術就會『開花結果』。而日本長期以來在國家項目等官方和民間各層面都已經投入了相當大的前期投資。或許正是因為先行了一步,所以在投入了資金卻無法讓機器人實現實用化、商業化的狀況下,人們對進一步積極投資表現出了猶豫不定的態度。」

人們逐漸認識到,即便是在有助於提高生活水準的日常領域,機器人技術也有用武之地。美國企業iRobot於2002年推出的掃地機器人「Roomba」已經成為全球暢銷商品。而在日本國內,東芝和夏普等公司近年來也終於推出了掃地機器人。

推出具有情感識別功能的機器人「Pepper」的軟體銀行公司社長孫正義(右端)與其子公司法國Aldebaran公司CEO梅佐聶(Bruno Maisonnier)(2014年6月5日,時事通信社)

清水先生表示,在啟動家用機器人市場這個意義上,孫正義於2012年併購法國Aldebaran Robotics,開發出Pepper的舉動對日本的機器人產業而言也是一股蘊含巨大推動力量的順風。 「日本也有一部分投資者、經營者敏銳地察覺到了機器人技術即將開花結果的轉折點,這就賦予了我們勇氣和決心。」

清水先生認為機器人開發工作的「創造性」在於「新事物的誕生與活動」,他希望開發者再次燃燒起對這種「創造性」的激情。

「針對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發展停滯的問題,有人認為,首先應該甄別消費者需求,整合當下的技術,創造出有用的產品,不能打開市場的開發行為是難以獲得預算的。這種觀點也沒有錯。但如果僅僅是如此,就不會產生新事物。深入思考自己期待的東西,並使之問世,讓大家都感到期待,這便是最幸福的事情。我再次體會到了自己邁入機器人研發道路之初的那種快樂、那種激情,我覺得支撐這種激情的環境已經形成。」

(nippon.com編輯部根據2014年8月19日採訪內容編輯而成。標題圖片:山田慎二)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機器人 核電廠事故 Quince 3.11 Pepper 災害 千葉工業大學 救援 人形機器人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