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P論文風波之背景

科學 技術 社會 文化

STAP細胞論文風波超越了科學的範疇,甚至已經成為凸顯現代日本社會風氣的一次事件。媒體社會學家、惠泉女學園大學教授武田徹將為大家分析整個過程中呈現出的種種問題。

社會關注的是女研究人員的「人物個性」

1月29日,理化學研究所發生與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成功培育出STAP細胞的新聞首次公諸於世。當天的新聞預告稱著名科學刊物《自然》將在次日刊登相關論文,並介紹了論文主要執筆人、研究小組組長小保方晴子及其研究工作的大體情況。

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曾因培育出iPS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獎,他通過複雜的基因控制技術,賦予iPS細胞以多功能特性。相對於此,小保方僅憑酸處理便可讓體細胞重新變為萬能細胞——如此簡單的辦法震撼了醫學和生物學界的有關人士。不過,較之這樣的科研成果,普通民眾更感興趣的,是小保方晴子這樣一位年輕女性研究人員的人物個性。

展現在記者面前的小保方的研究室,牆壁壁紙粉紅色、黃色,明亮鮮豔;正如她自稱「我有收集癖」那樣,研究室裏隨處貼著「嚕嚕米(MUMIN)」的畫,擺放著相關的動漫產品。媒體還被告知,小保方在做實驗研究時穿的不是實驗服,而是一件號稱是祖母給她的長袖圍裙,閒暇之時她會照顧自己的「寵物龜」,而飼養場所就是研究室,她每天在研究室內待12個小時以上,甚至包括週末……。眾多媒體紛紛報道了這樣的軼聞。

「STAP細胞」記者會後,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小組組長小保方晴子向媒體展示研究室(2014年1月28日,神戶市中央區,時事通信社)

理研精心籌劃的公關

後來大家才知道,媒體在採訪小保方時得到的資訊全都經過了她身邊的研究人員和理研的宣傳團隊精心細緻的推敲安排。這種資訊提供方法在科研領域或許沒有前例,但它卻早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公關方式。

1991年1月17日,美國空襲伊拉克,拉開「波斯灣戰爭」序幕,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政府和美軍也展開了資訊戰。他們借鑑了曾任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顧問的蒂夫(Michael Deaver)提出的方法論。越南戰爭時期,媒體播出了美軍士兵屍體畫面後,厭戰情緒在民眾中蔓延,導致戰爭行動難以推進。鑑於這個教訓,美國政府和美軍為開發更有效的資訊管制技術而費盡苦心。為此美國起用了廣告代理商出身的蒂夫。蒂夫曾製作過許多可以贏得收視率的廣告,基於這一職業經驗,他認為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控制電視媒體。

一是要選擇令人深感興趣、可以切實贏得收視率的影像整理播出,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被這些內容所吸引。比如,政府​​和軍隊準備一些短篇小說風格的廣告式的影像素材,活潑而討巧;第二個關鍵是要鋪天蓋地地反反覆覆地播出。蒂夫深知,各個電視臺在收視率上競爭激烈,一旦發現有望贏得收視率的影像素材,他們很難不動心。他認為,只要能夠準備好足以席捲整個新聞播出時段的、具有這種吸引力的影像素材,那麼無需任何強制力量,電視媒體應該都會非此不播的。

美國在1983年入侵格瑞那達(Grenada)時首次應用了這種被稱為「蒂夫體系」的資訊管制論。之後,又經歷了1989年入侵巴拿馬行動,在波斯灣戰爭中該方法正式得到採用。當時使用的素材,是裝配在首次轟炸巴格達(Baghdad)時使用的精密制導巡弋飛彈上的照相機傳回的影像。它彷如擁有自主意識一般飛向目標,瞄準鎖定後精準摧毀這些目標——對於觀眾而言,這是第一次看到由飛彈傳回的影像,新鮮感十足,自然目不轉睛地被螢幕所吸引。這種蒂夫體系成功奏效,為美軍塑造出一種形象,即它「乾淨利落」地僅對軍事設施實施精確破壞,同時給觀眾留下了這是一場新型「正義」戰爭的印象。

下一頁: 「取勝」在科學界也變得愈發重要

關鍵詞

理化學研究所 STAP細胞 尖端科學 資訊管制 大眾媒體 角色文化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