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武道教育應如何展開?

社會 文化

2012年4月,武道教育被列入國中必修科目。對此,有人從安全性的角度提出了異議,而武術研究家甲野善紀先生則指出了現行學校制度下把武道作為必修課這一做法所存在的問題。

在走向近代化的明治維新以前的數百年間,日本曾是一個由名為「武士」的軍事頭目執掌政權的國家。因此,時至今日,只要一提到日本人,外國人似乎還會想像我們是否掌握了某種武術或武道。

近代史上的日本武術

的確,歷史上的日本不是一個暫時的軍事政權,它確立了紮根於日本固有文化的一種以武士為最高等級的士農工商身分制度,並以此來統治社會。然而,儘管日本的身分制度看似森嚴穩固,實質上卻帶有極大的流動性。

正因為這樣的身分制度,表面上禁止了農民、商人及手工業者等平民學習武術,但實際上人們並未很好地遵守這一法令,尤其是在幕府直轄的領地,農民、商人及手工業者習武都是公開且毫無顧忌的。比如在幕府末期,出現了為維持幕府體制而與倒幕勢力展開正面交鋒的新選組(幕府末期一個親幕府的武士組織——譯註),其首領近藤勇隊長和土方歲三副隊長都出身農民,而非武士,隊員中也有不少非武士出身的人。

這些人都是因為嚮往成為武士而習武的,沒有一個人是被強迫學習的。然而這種狀況卻是時過境遷,進入明治時期後,國家實施了徵兵制,除了極度虛弱的人以外,無論喜歡與否,都必須要接受軍事訓練了。

後來,日本戰敗。起初,GHQ(駐日盟軍總司令部——譯註)為徹底摧毀日本的軍事特質,曾一度全面禁止具有武道色彩的活動,但在此後,由於希望提升日本作為同盟軍的作用而調整了方針,武道也因此而解禁。

隨著時間的流逝,柔道、劍道等武道項目也像其它各種體育競技項目一樣得到發展。近年來,以「尊重日本的傳統和文化」為名,有關部門為國中制定了以柔道為主,輔以部分劍道和合氣道等武道項目的教育方針,並決定從今年,即2012年起將其列為必修科目。

武道必修課在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武術界的一員,傳媒經常向我提問:「您如何看待此事?」雖然很難對此簡單做出答覆,但在現有的學校制度下,強行將武道列為必修科目,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果要問贊成還是反對,我只能回答反對。

究其理由,首先一點是,對於那些不感興趣的人來說,即使強行教授武道,被迫學習的學生是絕對不會因此就認為日本傳統文化優秀的。而即便是對武道感興趣的學生,也是相同的道理。試想,如果在國中課堂上學習了柔道的學生中有人曾練過角力,那麼這樣的學生會因柔道而萌生尊重日本傳統文化的觀念嗎?

換言之,為了讓學生在練習柔道的過程中,通過實際體驗感受到角力項目中不存在的日本獨特的傳統和文化是「優秀的」,那就必須讓他們產生「原來如此,這種意想不到的動作,日本自古就已存在了啊」這種興趣和關注。然而,目前日本的武道能否為學生們帶來這樣的感動呢?這就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如今,柔道與角力的差異幾乎僅限於規則方面,身體的運用方法和訓練方法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了。如果穿著柔道服,採用柔道規則比試的話,柔道運動員將處於有利地位;而如果穿著角力制服,採用角力規則比試的話,角力運動員就會占有壓倒性的優勢,這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下一頁: 和洋結合的日本武道

關鍵詞

國中 柔道 武道 武術 必修 甲野善紀 劍道 合氣道 傳統文化 和洋結合 明治維新 植芝盛平 國井善彌 嘉納治五郎 近藤勇 土方歲三 新選組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