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的文化史

文化

高階秀爾 [作者簡介]

富士山從遙遠的古代開始就是日本人讚嘆和崇敬的對象,也是許多繪畫和文學的題材。為什麼富士山與日本人的心靈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美術史家高階秀爾將為我們做出詮釋。

江戶城與富士山

在奈良和京都還是日本首都的時代,富士山雖然也很有名,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仍然是一個看不見的、遙遠國度的存在,即一個與現實相距遙遠的存在。可是對江戶城裏的人們來說卻不是這樣,富士山就在人們的眼前。

即便是在現在的東京,若是晴空萬里的日子,在高樓的間隙仍然可以遠眺富士山。這雖然是現代人難得一見的美景,可是對過去的江戶百姓來說,卻是近在身邊的巨大存在。浮世繪畫師們常常將富士山和江戶城畫在一起,而畫中的富士山總是比實際所見大出許多,正是反映了江戶人的此種心情。

江戶在15世紀中葉還是一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太田道灌第一次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了江戶城。道灌喜歡從自己的房間眺望富士靈峰,並留下了一首和歌:「我的房間毗鄰松林大海在屋簷下即可看見富士高嶺。」對這位風流倜儻的戰國武將來說,富士山成了自家屋簷下日常風景的一部分。

這一點對江戶城的百姓們來說也是一樣的。廣重的《名所江戶百景》共收錄了120件作品,其中包括廣重描繪的118處名勝,還有在他死後別人創作的一幅作品以及一幅封面畫。市面上銷售的是匯集了120幅作品的「全本」,其中的19幅作品都清晰地描繪了富士山的樣子。例如,這一系列作品分為春夏秋冬4部,在最開始的一幅作品《日本橋雪晴》中,清冷的白雪覆蓋在日本橋上,另一側,白雪皚皚的富士山與日本橋遙相呼應。日本橋是江戶時代最重要的工商業者聚居地,一向是仰望富士山的絕佳地點,尤其是到了一年之初的一月三日,從橋上遙拜「初富士(初富士,元旦時遠遠眺望的富士山——譯者註)」是江戶百姓一年之中重要的慣例活動。

安藤廣重《名所江戶百景 日本橋雪晴》

另外,同樣是在《百景》中,「駿河町」這幅畫則運用了西方的透視畫法,畫面上的街景由近及遠排列開去,在街市的正上方,雄偉的富士山巍然聳立,彷彿一頂巨大的頭笠保護著駿河町。這並非偶然,因為駿河町便是朝著富士山的方向筆直建造的。「駿河町」這個地名自然是取自富士山所在的駿河國(現在的靜岡縣)。此外,在江戶的街道中,還有很多像是「駿河台」、「富士見町」這些至今仍在使用的與富士山相關的街道名,這也說明在當時富士山是人們身邊的存在。

安藤廣重《名所江戶百景 駿河町》

事實上,富士山不僅僅是江戶城鎮上常見的景色,還在江戶這個伴隨德川家康開創幕府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的城市規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日本的城市原本就和西歐、中國的都城不同,自從奈良平城京和京都平安京以來,沒有城牆便成了日本都城的一大特色。不僅街道之間沒有牆壁,而且也沒有像西歐的凱旋門和芳登廣場青銅柱之類的標誌性的巨大紀念物。日本城市中承擔了地標作用的並非人造的建築物,而是城外的山峰,就像京都的東山那樣。江戶城的地標則是富士山和北部的筑波山。江戶城市規劃的基本理念是風水思想,根據這一思想,在西邊開設街道為佳,以日本橋為起點的東海道正好位於這個位置,從江戶方向望去,富士山正好起到一個標誌作用。在歌舞伎狂言《爭風吃醋》中,就有「西有富士嶺,北有筑波山,兩者不相上下,宛若伊達小袖」這樣的台詞。由此可見,江戶的百姓們朝朝暮暮都懷著自豪和敬畏的心情仰視富士山的雄姿。

江戶百姓對富士山究竟有多麼痴迷?有一件事即可看出人們的痴迷之深:江戶的城區裏建造了好幾座被稱作「富士塚」的小型富士山。隨著富士信仰的逐漸興盛,江戶時代開始盛行各種形式的登富士山活動。為了那些無法親自登山的人們,城區中便建起了所謂的迷你富士山,這就是「富士塚」。雖說是袖珍模型,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例如廣重所作《名所江戶百景》之「目黑新富士」圖中所畫的富士塚竟然高達15公尺,山腳下配有鳥居,山頂則建有仙元宮(淺間神社)以供祭拜,甚至還修了一條參拜道路,人們可以實地攀登。目黑還有一座富士塚,這與廣重《百景》中題為「目黑元不二」的圖中所描繪的富士塚類似,這兩座富士塚都香客眾多,十分熱鬧。江戶的城區中共有7座富士塚,其中有幾座一直留存至今,由此可見,富士山的的確確融入到了江戶人的生活之中。

安藤廣重《名所江戶百景 目黑新富士》

安藤廣重《名所江戶百景 目黑元不二》

下一頁: 信仰之山

關鍵詞

富士山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 浮世繪 江戶 安藤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次 聖德太子 名所江戶百景 富士信仰 高階秀爾

高階秀爾TAKASHINA Shūji簡介與署名文章

美術史家。大原美術館館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1932年出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碩士課程(美術史專業)畢業。歷任東京大學文學系教授、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等職,2002年起擔任大原美術館館長。2012年獲文化勳章。主要著作有《文藝復興的光明與黑暗》(三彩社、1971年;中公文庫、1987年、榮獲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鑑賞日本美術的眼光——東西方的邂逅》(岩波書店、1991年;岩波現代文庫、2009年【增補版】)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