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育第一線

社會 文化

日本從2011年度開始逐步實施新學習指導要領,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水準。因積極開展先進的教育實驗而廣為人知的杉並區立和田國中的代田昭久校長將為大家介紹「寬鬆教育」與新學習指導要領以及日本教育第一線的實際情況。

「寬鬆教育」是日本本著減輕孩子們的學習負擔、確保心靈空間、培養更加自由開放的思維這一觀點而實施的。比如,就綜合學習時間來說,為孩子們準備了可以參加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的時間,還減少年度的總課時數,引進了「完全學校週五日制」(雙休制)。然而此後,在國際學習能力調查等測評中,日本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水準明顯下降,因此,從2012年4月開始全面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提出了「擺脫寬鬆」,並將各學科的課時數(國中3年,小學6年)增加約10%,重新明文載入了培養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現能力與掌握基礎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等項目。

「寬鬆教育」的理念無可厚非

本人認為,「寬鬆教育」所追求的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理念絕沒有錯。即使存在問題,恐怕也是由於其理念未能獲得教職員工和家長的充分理解,以及實現該理念的具體措施未能在教育第一線有效發揮作用。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的學校實施的是「填鴨式教育」,將灌輸知識作為重點,未能充分培養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日本調整方向,從填鴨式教育轉向了寬鬆教育。減少課時數,各個學校開拓思路,設置了可以開展多樣化學習活動的綜合學習時間,並開設了尊重和發揮孩子們個性的選修課。

然而,為了更好地利用綜合學習時間,自由設計授課內容,需要超乎想像的精力。同時,由於受教師個人素質和能力影響很大,致使每個學校的實際工作出現了較大的差距。有的學校只是簡單隨意地安排授課時間,敷衍了事,比如為運動會和畢業旅行等學校活動做些準備之類的例子屢見不鮮。此外,在選修課方面,要么孩子們的選擇存在偏頗,要么設施和設備條件有限,孩子們未必能夠選上喜歡的課程,要么教員沒有餘力進一步教授拓展知識面的課程,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寬鬆教育的理念及其在第一線的實踐之間產生了相當大的差距,從學校來看,不可否認存在這樣一種感覺——教員負擔增大,一些不符合教學第一線實際情況的東西也完全委託給了學校。

寬鬆教育存在的另一大問題是,過度減少了課時數。為了讓孩子們切實掌握最起碼的知識,必須保證一定程度的課時數。由於大幅削減了課時,產生了補習的必要,反而給學校增加了負擔。可以認為,由於未能充分掌握基礎知識,導致無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而這卻正是寬鬆教育的重要目的。

毋庸置疑,支撐日本高度經濟增長的是戰後的學校教育。只求正確答案,一味灌輸知識的教育方法,在穩步上行的經濟發展時期確實發揮了作用。可是,達到發展的巔峰,經濟進入成熟期後,價值觀多樣化且變化莫測的社會要求人們必須具備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獨立判斷能力。因此,我認為大膽轉變教育方針的做法應當得到肯定。我想重申的是,寬鬆教育所追求的理念無可厚非。

2011年度開始在小學全面實施(國中從2012年度開始)的新學習指導要領,在繼承寬鬆教育的理念的同時,就出現的種種課題,觸及了具體的解決手法,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該要領明確指示,重要的是要確保課時數,讓孩子們掌握各學科基礎的、基本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培養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表現能力,以及重視上述兩者的平衡關係。

同時,要領在充實學生語言活動這一主題中表示,除了國文課外,還要在所有科目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對此深有同感到。由於小家庭化、地域關係的淡薄化,以及移動電話電子郵件功能的普及等因素影響,孩子們的交流溝通能力不斷遭到剝奪,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為了恢復這種能力,努力充實語言活動,是幫助孩子們創造美好未來的學校才能完成的重要任務。

不過,儘管引進新學習指導要領將在一定程度上將保證學習能力的提升,但最終能否培養該要領推崇的「生存能力」,其成果取決於教職員工及監護人等學校相關人員能否理解這一理念,並反映到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去。

下一頁: 成長自立,貢獻社會

關鍵詞

小學 寬鬆教育 新學習指導要領 國中 和田中校 綜合學習時間 思考能力 判斷能力 表現能力 培養 學習能力 社會課NEXT 學生 教師 代田 昭久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