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培育蓬萊米的「臺灣農業之父」——磯永吉

文化 臺灣香港 政治外交

睽違46年之久的歸國

1957年8月29日,一架來自臺灣的民航公司(*1)飛機,降落在(日本山口縣的)岩國機場,一位年老的農業學者緩緩步下飛機的舷梯,正是時年71歲的磯永吉。

搭機回國的磯永吉夫婦(提供:古川勝三)

1912年渡海來臺過了46年,歸國之際,當時的總統蔣介石贈送相當於日本文化勳章的「特種領綬景星勲章」和獎金5000美元,臺灣省議會也決議每年贈送1200公斤的「蓬萊米」作為養老年金,這些都是為了感謝磯永吉對臺灣農業做出的卓越貢獻。

從北海道到美麗島臺灣

1886年11月23日,磯永吉出生於廣島縣福山市,自廣島縣私立日彰館中學畢業後進入札幌農學校,1911(明治44)年畢業於東北帝大農業科(札幌),隔年3月遠赴臺北擔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種藝部農作物育種科的技師助理,自此,磯永吉參與了剛起步的稻種改良事業,成為他一生的志業。那年,磯永吉剛滿25歲。

後來被尊稱為「臺灣農業之父」的磯永吉,到底在臺灣有何成就?本文試著回溯他一生的足跡。

磯永吉初來臺時,臺灣米屬於口感乾硬的在來米,將近有1200多個品種,其中也混雜紅米和黑米。當時日本由於缺乏米糧,自臺灣輸入稻米,但價格只能賣到日本米的一半,因此,1899年臺北農事試驗所(農業試驗所)進行實驗,栽種符合日本人Q彈口感的日本米品種共10種,但因無法確立栽培方法,皆告失敗。

總督府優先進行臺灣在來米品種的研究,1906年屏東、鳳山開始栽種,目標為除去紅米、選拔優良品種,再推行到全島的農事試驗。

來臺第3年,也就是1915年2月,磯永吉升任技師,赴臺中農事試驗場擔任場長。磯永吉深信品種改良要成功必須有優秀的夥伴合作,同年10月,在嘉義廳服務的農業技術人員末永仁來到磯永吉主事的試驗場,擔任農場主任。兩人同為1886年出生,年紀相仿,也都喜愛棒球,意氣相投,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對日本米的品種改良,懷抱著莫大的熱情。

研究方面,由磯永吉負責理論,末永仁則負責實踐,雙方良好的合作關係,終於孕育出豐碩的成果,實現了兩人的願望。

赴任當年便成功完成「按基因進行分離純臺灣稻種及選拔法」,選出臺灣稻米的優良品種共350種;其後,臺灣的在來米和日本米的混種,曾被認為是天方夜譚,在兩人的努力之下也成功培育出「嘉南2號」「嘉南8號」等共100種混種稻米。

1917年末永仁偶然間發現「稻米老化預防法」。所謂的「稻米老化預防法」,便是相較於傳統的插秧時間,提早移植幼小卻健康的秧苗至廣大稻田之中的技術。如此簡單的方法,顛覆了至今臺灣稻米插秧時只使用成熟秧苗的種植常識。

在磯永吉的研究和指導之下,臺灣各地獎勵栽種稻米,因此產量增加,在日本也能高價賣出,當時的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得知此狀況,於1926年5月召開的「第19回大日本米穀大会」上,將臺灣培育出來的日本米種命名為「蓬萊米」。

稻農期待開發出抗稻熱病的品種,因此1925年中央研究所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培育出抗稻熱病的品種「嘉義晚2號」獲獎。但因口感不佳,價格不振,讓人期待其他新品種的出現。

(*1) ^ 民航空運公司(Civil Air Transport Inc.),簡稱民航公司(CAT),1946年由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司令官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及商人魏豪爾(Whiting Willauer)合資成立「民用航空運輸隊」,國共內戰後隨國民黨遷臺,後改組為民航空司,1975年終止營運。

下一頁: 蓬萊米代表品種「臺中65號」的育成

關鍵詞

日本 稻米 臺灣 台湾 農業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