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年,全世界真正應該吸取的教訓

政治外交

歐美媒體是否將東亞地區的歷史認識問題帶入了歧途呢?儘管日本過去的行為挑戰了當時的全球秩序,應該受到批判,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針對當前全球秩序的挑戰。

人們是否已經理解了爭論的本質?

今年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許多人將會拿出更多的時間來討論過去的歷史和歷史認識問題。不僅是中國和韓國,就連歐美各國也很關心日本安倍首相發表的談話和歷史認識,原因或許在於大家擔心圍繞歷史認識的爭論弄不好會點燃日中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當兩股情緒形成針鋒相對之勢以後,很可能引發衝突。

然而,假如歐美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圍繞安倍政權歷史認識展開的評論,是為了防範衝突於未然、維護亞洲地區穩定,那麼它們那些莫如說甚至會產生相反效果的、非建設性的評論就顯得十分打眼了。評論人士們不會徹底調查歷史或接受別人的歷史觀點,始終是依據自己現在的政治信條和道德立場去對過去的歷史認識展開淺薄的評論。此外,人們幾乎都沒有注意到一個性質嚴重的事實:這種圍繞日本的過去所展開的歷史認識爭論,會導致人們忽視有人正在進行重大挑戰,企圖通過強力改變東亞地區現有國際秩序。

安倍晉三的立場

歐美媒體近期的關注焦點在於,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者」是否企圖將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為正當化。日本的確存在一部分這樣的人,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為日本是一個言論自由受到保護的民主主義國家,即便是那樣的言論也不會受到限制。

如果現實中日本正在採取會對周邊國家構成威脅的軍備擴充和對外擴張行動,出現了試圖憑藉強力來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徵兆,那麼人們對「歷史修正主義」越發敏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實並非如此。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報道將安倍首相本人也定性為「歷史修正主義者」,而他本人雖是具有保守思維的政治家,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強烈支持日本與構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秩序的美國保持同盟關係的一位政治家。同時,儘管他對參拜為悼念日本戰死者而設立的靖國神社具有一些個人情結,但他非但不會挑戰現有國際秩序,莫如說還採取了強烈支持維護現有秩序的立場。

「歷史修正主義」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人們擔心如果將過去的侵略行為正當化,也就可能使得未來針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行為正當化。但目前存在一種悖論式的狀況——令人擔心會試圖在亞洲地區以強力改變現有國際秩序的國家並非日本,而是一直嚴厲批判日本歷史認識的中國。

現在試圖改變全球秩序的是誰?

筆者認為中國對日本的歷史認識感到憂慮是理所當然之事。對於上世紀30年代曾經遭受日本侵略,留有痛苦回憶的中國而言,表明對日憂慮態度的做法具有正當性。

問題在於,歐美的有識之士並未將針對日本歷史認識的批判與中國試圖在南支那海(南海——譯註)地區憑藉強力改變現有國際秩序的問題恰當地分開加以評論。這使得問題趨於複雜化,莫如說已經成為日中尋求和解的障礙。

曾有歐洲媒體向筆者提問道「日本為何要為了守住一個無人小島(尖閣諸島。釣魚臺——譯註)而採取一種引發中日之間不必要對立的態度呢?」。我的回答是「因為如果日本在尖閣諸島問題上妥協,就意味著日本屈服於中國派遣大量公務船所形成的壓力,如果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開創憑藉強力迫使周邊國家承認改變現狀行為的先例,將對今後的國際秩序產生惡劣影響」。這是與歐美將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Crimea)視為問題,對其實施經濟制裁具有相同性質的一個問題。

今年9月3日,中國和俄羅斯將共同舉辦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慶祝活動。在紀念活動中告誡日本過去侵略行為的講話要獲得正當性,必須滿足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們將支持並實踐絕不會以強力改變現有國際秩序這一原則。

下一頁: 日本這70年間的真實狀況

關鍵詞

安倍晉三 日中關係 集體自衛權 尖閣諸島 歷史認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70年 全球秩序 歷史修正主義 憲法第九條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