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日韓關係對日本能否在全球立於不敗之地具有重要意義

政治外交

不能以「束手無策」來敷衍的日韓關係

針對第三次安倍內閣在2015年面臨的各種外交課題,筆者想就日韓關係談一談自己的看法。毋庸贅述,日韓的政治關係在最近幾年明顯惡化。儘管兩國在歷史上出現過更加嚴重的緊張狀態,但經歷了種種狀況之後,為何今天又會如此對立?許多地方令人費解。顯然歷史問題是問題的根源所在,過去,韓國動輒就以日本反省不夠這一點作為攻擊理由,而最近幾年,韓方發出的攻擊性信號尤甚,這也讓人難以理解。

不過,當下在日本國內的爭論中日益強勢的「既然束手無策,那就乾脆撒手不管」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比照日本的國家利益,絕不應該有這種觀念。我認為應該克服自身的迷惘,從歷史和地緣政治的角度冷靜地加以思考。

以下歸納整理的內容是筆者在2014年夏秋兩季與韓國的學者等共同參加國際會議時通過口頭或書面闡述的觀點概要。我在會議上發表的一些東西已預定將翻譯成韓語出版,反倒是日語資訊的發布有些滯後。在此,筆者帶著反省之意刊出這些內容。

過去10年,日韓認識差距迅速擴大的背景原因在於日本人天真的樂觀主義

我認為總體而言,戰爭結束70年來,日本人整體上對韓國的看法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戰爭結束之時,日本人在殖民地體制對韓國造成了怎樣的傷害這一問題上並沒有足夠的認識。我想,始於1952年、旨在設定兩國外交關係的談判直到1965年才結束也正是受到了這一背景因素的影響。

可是,隨著外交關係的建立及此後的交往,日方的認識發生了很大改變。1973年至1983年間日本為建立浦項綜合製鐵(現在的POSCO)公司提供民間支持,1984年全斗煥總統訪日,1990年盧泰愚總統訪日,天皇陛下在韓國總統訪日之際發表的講話,1993年發表的關於慰安婦問題的河野談話,1995年發表的關於歷史認識的村山談話,1998年金大中總統訪日並與小淵惠三首相發表聯合聲明,2010年發表的菅直人首相談話——這些事件和談話反映出來的日方觀念認識的提高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

在對於過去的認識發生變化的同時,日本人之中逐漸產生了對戰後韓國的發展表示尊敬和讚賞的情緒。首先是韓國的民主主義獲得發展。不惜犧牲的韓國學生運動促使源於軍事獨裁體制的韓國戰後政治體制發生了改變。1960年李承晚政權垮臺,1979年朴正熙總統遭暗殺後學生運動高漲,可謂學生運動高潮的1980年光州事件,以及1987年發表民主化宣言等等,鑑於這些事實,任何人都無法否定韓國憑藉自身力量建立起民主主義的強大動力。 

然後是韓國的經濟發展。戰敗後的日本憑藉「奇蹟」般的兩位數成長率實現「Japan as Number One」,成為亞洲發展的領頭羊之時,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在亞洲經濟格局中奠定了僅次於日本的領軍地位,雙方結束了冷戰。1996年,韓國加入OECD,隨後,相繼湧現出了現代(汽車及造船事業)、三星(家電及造船事業)、POSCO(鋼鐵事業)等大有超越日本對手企業之勢的世界級知名企業。

最後是文化。以1998年金大中總統訪日為契機,日韓的文化交流實現了大大前進,2002年共同舉辦了世界盃足球賽,2003、2004年《冬季戀歌》在日本播出,促成了「韓流」這樣一種全新的現象。日本人在戰後首次對韓語、韓國文化、韓國及韓國人產生了自然的好感。

上述一系列動向在當時曾讓人們對日韓的未來抱以美好的期待。成功產生自信,自信又會產生對他人的寬容。想必韓國的成功定能為期待多年的日韓和解鋪墊一條坦途。當時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然而,日方不久後便發現這種樂觀主義只是一種「天真」的想法。

下一頁: 本世紀頭十年,韓國的成功開始引爆針對日本的「仇恨」

關鍵詞

安倍晉三 韓國 日韓關係 竹島 獨島 日韓基本條約 朴槿惠 慰安婦 戰後70年 強徵勞工 國家賠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