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1965年體制空殼化」,深層因素何在?

政治外交

ROH Daniel [作者簡介]

「歷經10年,山河亦變」,這種思維在韓國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倘若如此,那麼置身於比大自然更加變幻無常的人類社會,或許我們就沒有必要為戰後日韓關係的變化而慨嘆了。日韓邦交正常化50年後的今天,戰後形成的日韓關係基本模式已從根本上發生了動搖。對此,本文將通過兩個具有象徵性的場景,來做一觀察和分析。

場景之一:戰後日韓合作的象徵——浦項鋼鐵公司(POSCO)的蛻變

在剛剛過去的6月8日,韓國國務院總理直屬機構「日帝強占下強制動員被害真相糾明委員會」(簡稱:對日抗爭期間委員會)發布聲明稱,將成立名為「日帝強制動員受害者支援財團」(簡稱:受害者支援財團)的新組織。該財團的主要活動,是對以日本「戰犯企業」為對象提起的訴訟和「徵用勞工受害者」進行補償。聲明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財團啟動資金的一半約30億韓元來自韓國鋼鐵業的巨擘POSCO(原浦項鋼鐵公司)。POSCO的理事會已在2012年3月就做出了向受害者支援財團提供總額達100億韓元資金的決定。

POSCO的這個決定,無論是自發還是「韓國的社會空氣」使然,對熟悉這家企業誕生歷史的人來說,都無不為之驚訝。因為POSCO曾是戰後日韓合作的象徵。

POSCO的前身是1968年正式成立的浦項鋼鐵公司,而這顆種子則是在日韓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964年春播下的。當時,日後成為浦項鋼鐵公司創始人的朴泰俊受時任總統朴正熙指派,前往東京協助開展日韓邦交正常化的談判。

陸軍少將出身,當時處於「無業閒人」狀態的朴泰俊,一方面參與了在永田町舉行的政治談判,另一方面他個人又受到了好運的眷顧。他偶然結識了陽明學者安岡正篤並得到其賞識。安岡稱讚朴俊泰「沉著穩重」,為其引薦了時任八幡製鐵社長的稻山嘉寬。以此為契機,八幡製鐵(以及與富士製鐵合併後的新日本製鐵)對浦項鋼鐵公司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這已是眾所周知的。

利用日本資金,建立「最重要」企業

浦項鋼鐵公司不僅得到了日本經商界全方位的支持,而且還是《日韓基本條約》之產物「索賠權資金」的最大受益者。該企業獲得了所謂「無償3億+有償2億」共「5億美元索賠權資金」中的1.2億美元,占總額的24%。

除了因原料進口結算而存在韓國外匯銀行的1.3億美元外,這是韓國特定企業獲得的最大一筆款項。總而言之,浦項鋼鐵公司是利用日本索賠權資金建立的韓國工業現代化的頭號企業,對於提供了幫助的日本經商界而言,也可謂是同心協力的一個紀念碑式存在。

這樣發展起來的浦項鋼鐵公司(POSCO),竟然為援助日企訴訟的運動提供資金,使重視日韓關係的人們大惑不解,而且讓人甚至會感到是某種「歷史的惡作劇」,有的則可能希望朴泰俊還活在世上。順便提一句,POSCO理事會的出資決定,是在朴泰俊2011年12月12日離世後三個月做出的。

1965年體制徒有其名

可是如果我們退一步,想明白「十年成往昔」的道理,不帶感情色彩地觀察日韓關係50年的路程,你會看到一幅拼圖。我想為該圖起名為「1965年體制的空殼化」。

曾是優秀外交官並擔任過韓國外交部北美局局長等職的國會議員,在國會上發言稱「現在已不同於1965年,韓國國力已經大大增強,所以僅憑1965年的韓日條約無法管理(韓日關係)」,鑑於這種情況,筆者切實感受到「1965年體制的空殼化」並非空談。

實際上,將1965年體制視為冷戰催生的「不自然、不合理」之物,要求對其進行重新詮釋的呼聲在韓國甚是高漲。其中廣受關注的一名學者,是法學家金昌祿,他斷言,1965年體制「粗糙地縫合了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朝鮮半島這一核心問題」,因此具有「每逢問題顯露必然導致裂隙的命運」。

下一頁: 場景之二:與《日韓基本條約》背道而馳的兩個判決

關鍵詞

韓國 日韓基本條約 新日本製鐵 日帝強制動員受害者支援財團 對日抗爭期委員會 受害者支援財團 浦項鋼鐵公司 POSCO 索賠權 徵用勞工 徵用

ROH DanielROH Daniel簡介與署名文章

政治經濟學者、亞洲歷史研究者、作家。生於韓國首爾市。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比較政治經濟論,獲博士學位(Ph.D)。曾任香港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客座教授、上海同濟大學客座教授、一橋大學客座研究員、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等,2014年起擔任京都產業大學客座研究員。在日本著有《竹島密約》(2008年,草思社,獲第21屆「亞太獎」大獎)。目前正在撰寫《日韓關係的現象與心理:1965-2015》。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