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依相随的日本机器人

为何日本研究人员要制造人形机器人

科学 技术 社会 生活

日本的机器人拥有引以为豪的世界顶级水平。而 “人形机器人”则更是日本遥遥领先的开发领域。该领域的最高权威、早稻田大学的高西淳夫教授将在这里为我们介绍有关人形机器人的进化过程及其未来前景。


1956年福冈县出身,工学博士,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系综合机械工学专业教授,该校类人机器人研究所所长。

——日本的人形机器人(*1)研究历史很悠久啊。

“我的指导教授、已故的加藤一郎教授(*2)开始的正是人形机器人的研究。人形机器人研究之外,历史上还出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机械自动化等工业浪潮。其中,活跃于工厂,归类于工业机器人这一分类名称中的机械,最初在美国销售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机器人原来指的是人形机器人,但随着上述机械的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广泛使用机器人这个词汇,同时,机器人中人形这一层含义则逐渐地淡化。由于社会上的理解存在这种倾向,所以加藤教授在着手研究机器人时,特意加上了‘人形’ 这个修饰成分。

但是,当初研究题目中一旦出现‘机器人’的字眼,人们就会基于对科幻小说的认识,认为是在制造孩子们胡言乱语中的机器,所以研究经费也很难申请下来。因此当时的资料中留下的研究经费申请书上,填写的不是‘机器人’,而是‘人造手’或‘人造脚’等的研究。”

目标是“人”。永无止境,欲罢不能

——日本的研究人员为何要制造人形机器人呢?

“人形机器人研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宿命,在于‘存在人这个明确的目标’。或疾行或飞奔,甚或参与奥运会或世界杯,具有出色的运动功能;另一方面,大脑高度发达,语言运用自如并发明出——如此伟大的人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越想让机器人接近人类,就越是痛感永无止境,令人欲罢不能。

不过机器人一直在进化。加藤教授制造WABOT-1全身型人形机器人时,双足行走部分的功能是每一步约需45秒,步幅也只有10cm左右;而如今,可是有了会跑步的双足行走机器人。高西研究室的机器人KOBIAN,其步行速度基本上和人类一样,每步不到1秒,步幅最大也达到了40cm。我认为,可以说这已是能够屈伸膝盖和人一样行走的机器人了。

由于计算机的进步,最近机器人也开始具备图像处理等高级功能,包括和人类交流在内,正一步步向高性能发展。”

双脚行走仿人机器人KOBIAN-R。除了双脚行走外,还能够表现多种表情(请参照文末图片集)。照片为“吃惊造型”

人形萨克斯风演奏机器人 WAS-2RII。“上下活动上唇能够改变音压,上下活动下唇能够改变音程。”(高西先生)

——受宗教等社会性因素影响,日本和欧美对机器人的研究态度和倾向是否有所不同呢?

“去年,我因为讲演等活动去了德国、荷兰。对方提出‘技术方面的话题大约占用一半时间,剩下一半请您给我们讲讲为什么只在日本会有这么多仿人机器人吧’。这让我感到,在他们的意识深处‘造人非上帝不能为之’这种基督教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对人形自动机器从根本上还存在抵触情绪。

如今在欧洲,人们试图利用人形机器人解读人类,如果是用作为道具的人形机器人,也逐渐能够申请到研究资金了。然而和人类大小相同、能够像人类一样双足行走的机器人,欧洲在技术上还处于困难状况。关于这方面技术,他们向早稻田大学提出请求,目前双方正在开展共同研究。”

(*1) ^ 据高西先生介绍,“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于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1920年发表的科幻作品《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在捷克语和德语中,把“劳动者”、“奴隶”称为“Robota”,“机器人”一词便由此诞生。现在很多情况下都特地将“模仿人类外形或人体内部结构制造出来的自动机器”称为“人形机器人”(英语中多称之为“Humanoid robot”)。据日本机器人工业会(JARA)统计称,2010年日本工业机器人运行台数大约为28.6万台,占世界(约103.5万台)的27%,居世界第1位。

(*2) ^ 早稻田大学教授。在跨学科组开发出世界首个人形机器人WABOT-1。

下一页: 将人形机器人技术提高到真正发挥作用的阶段。

关键词

松田忠雄 原野城治 机器人 早稻田 创造理学部 综合机械工学科 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 马萨诸塞州 圣安娜 圣诞节演说 我的机器人 人类机器人的故事 高西淳夫 加藤一郎 WABOT-1 双足行走 KOBIAN-R 缝合技术评估模拟装置 气管插管训练模拟装置 双足轮椅 塔罗斯 器官投影说 自动玩偶(Automata) 机关人偶A ndroid 卡雷尔·恰佩克 罗素姆万能机器人 日本机器人工业会 JARA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