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之国际品牌的动漫

动漫的局限:“软实力”究竟可成就什么?

政治外交 文化

李何尼 [作者简介]

近年,动漫作为日本“软实力”的一环而备受瞩目。然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何尼则针对人们期待的“酷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的效力提出了质疑。

广泛兴趣,动漫引领

像许多美国的日本问题学者一样,我认为动漫的人气在某种意义上犹如一把双刃剑(*1)。我常常期盼我的学生们,不是因为日本的动画片、电视节目,而是被日本饶有趣味的历史、独特的音乐传统、卓越的科学技术所吸引,并因此去关注日本。

另一方面,我又对动漫的推广深怀感激。因为在区域研究这一学术领域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学生们的兴趣也出现了从日本转向其他语言或地区的倾向;而选修日语和日本研究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动机都是由于对流行动漫的兴趣。而且,我还注意在授课时尽可能地诱导学生们将自己对日本的关心,从动漫扩展到更深层面上去。

但是,要随时跟上不断变化的人气动漫,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我若在某个学期谈论一部流行动画,那么到下一个学期时,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它已经过时了。为此,当提及动漫时,我就干脆选用过去的作品(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学小飞侠》)。即便如此,学生们的反应通常也都是不错的,他们心里必定是在一边无奈地嗤笑我这个“迂腐”教授,一边回忆他们儿时看过的电视动画片吧。

“酷日本”怀疑论

作为全球文化的动漫人气,赋予了我们诸多耐人寻味的探讨材料。但我认为,这种人气会积极作用于日本的外交及其在世界的政治立场这种主张,是值得怀疑的。然而,自2002年美国记者道格拉斯·麦克格雷(Douglas McGray)在美国的双月刊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了一篇虽有影响力但观点模糊的论文“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日本国民总酷值)之后,这种怀疑论便在日本被打入了冷宫。

不久后的2003年初,宮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贏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动画长片奖,它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日本政府官员、外交关系专家都开始认为,动漫的国际声誉可使日本提升“软实力”。

所谓软实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概念,指不以强制力,而是能够靠自身的价值观、文化去吸引他国,影响他人的能力。实际上只要粗略地翻阅一下就可发现,自2002年以后,这个概念在各类主要的评论性杂志、政策白皮书中触目皆是。在这种有关软实力的讨论中,对动漫的现状分析即便在文化层面上是颇具魅力的,但从外交层面看却带有很多疑问。

(*1) ^ 喻一个东西的两面性。正确估计到事物的两面性并合理运用,否则对自己不一定是个好事——译注。

下一页: 对现实政治的效力,无以佐证

关键词

动画 漫画 美国 中国 日本 政治 外交 动漫 软实力 硬实力 奈伊

李何尼David LEHENY简介与署名文章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曾留学日本,并在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教,1996~2007年还执教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著述有《The Rules of Play: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Shaping of Japanese Leisure》(2003)、《Think Global, Fear Local: Sex, Violence, and Anxiety》(2006)。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