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气象和日本社会

面对自然灾害,需要“主动式”的避难

社会 生活

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袭来之际,岩手县釜石市的中小学生奋力逃生,最终有99.8%的学生幸免于难。笔者曾在该市致力于推进面向孩童的防灾教育,倡导“主动式”避难,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防范气象灾害。

严重气象灾害——甚至可能遭遇史无前例的超强台风

在笔者的印象中,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的防灾工作逐渐偏重于地震和海啸,这两种灾害受到了广泛关注。地震、海啸固然是重大不安因素,但毕竟只是偶尔发生的大型灾害。

然而,不太被人关注且形势更加严峻的问题却是气象灾害。虽然所谓的游击式暴雨也比较多发,但这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会对整个地区造成破坏。更令人忧虑的是台风日益大型化的问题。原因在于海水温度长期处于非常高的状态,海洋气象更早地受到了气候持续变暖的影响。由于海水温度高,导致台风不仅不会势衰,还会在接近日本的过程中增大强度,这种状况已经趋于常态化。长此以往,日本很可能遭遇超强台风的侵袭。

比如2014年7月,规模巨大的8号台风“浣熊”袭击了冲绳。虽然有关方面预测该台风将继续壮大,发布了特别警报,但最后所幸并未进一步恶化(截至7月7日,中心气压为930百帕)。后来的11号、12号也是连降大雨。

2013年11月初,中心气压895百帕的30号台风“海燕”袭击了菲律宾的莱特岛,夺去了6000多人的生命。11月是台风季节末期,过去从未出现过这样的超强台风。顺便提一下,日本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超强台风,分别是1934年中心气压911百帕的室户台风和1959年中心气压929百帕的伊势湾台风。但2013年的台风“海燕”最终突破了900百帕。试想2005年袭击了美国新奥尔良市的“卡特里娜”飓风也不过902百帕的程度,就能理解895百帕的破坏力是何等巨大了。

2012年4月,气象厅发布了模拟数据,称今后也有可能发生中心气压低于850百帕的台风。笔者认为,此时不防更待何时。

釜石市的孩子们率先逃跑

笔者从2004年开始在岩手县釜石市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防灾教育。东日本大地震前的2010年,当时就曾有分析指出未来30年内,宫城县海域发生地震和海啸的概率为99%,三陆海域为90%。

尽管如此,但在“3・11”以前,即使有关方面发出海啸警报和避难劝告,也没有任何人会躲避。因此,笔者认为正是自己坚持教育孩子们事前防范、迅速逃离的做法帮助他们在地震时采取了正确的行动。海啸夺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但许多中小学生却在各种各样的状况下率先进行了避难。最终,釜石市内14所中小学的约3000名学生在大地震和大海啸中得以逃生。

防灾的本质在于灾害袭来之前能够做好多少旨在减轻损失的对策准备。但阪神淡路大地震以后,日本的防灾工作则考虑的是如何处理善后问题。因此,地方上的防灾措施也是如此,如何保证粮食、如何保证饮用水、能否确保避难所,等等,大家研究的全是活下来以后的问题。

下一页: 应摆脱“灾害过度保护”导致的行政依赖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釜石 海啸 地震 防灾 台风 异常气象 游击式暴雨 高潮 气象灾害 飓风 伊势湾台风 阪神淡路 国土强韧化 FEMA 三陆海域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