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读2016年的东亚形势——中国追求的地区秩序和内政问题

政治外交

川岛真 [作者简介]

2015年,聚焦“历史认识”的一年

2015年,东亚的主要问题点大致有三。

第一是“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日韩基本条约签署50周年、越南战争结束50周年等等,各种“纪念”活动都集中在了这一年。这种纪念历史的动向当然不是源于历史学研究,而是与目前各国的国内政治及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

尤其是在东亚,社会不断趋于两极化,政府总是试图将历史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历史认识不仅成为国内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对整个东亚史的论述也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历史变成了更加敏感的问题。有关历史成为国内政治问题的事例,可以列举台湾内部出现的历史认识争论;而涉及国际政治的事例,我们可以列举8月14日安倍晋三首相发表的“战后70年谈话”和习近平9月3日举行的阅兵式。

然而,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历史问题得到了比较克制的处理,年末的12月28日,日韩两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慰安妇问题,两国站在了走向和解的起点,对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和解”努力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不过,即使政府层面敲定了最终结果和不可逆协议,但就历史认识问题整体而言大概是不存在“不可逆”的。不仅是位于首尔的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那座“少女像”的搬移问题,在围绕申报世界遗产的对立等问题上,是否会因此画上句号也有必要继续予以关注。在这个意义上,2016年仍有必要继续开展谋求和解的努力。

南支那海,依然是重要课题

在观察2015年的东亚形势时,不可忽视还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日渐明确的自我认识。显而易见,相较于胡锦涛,习近平外交更加明确地展露了“大国形象(shape)”。中国内部一直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给周边国家也带来利益。然而,在明确了自己的大国形象,并开始描绘新的“亚洲形象”和提供国际公共品(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的同时,它还伴随着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也绝不妥协的姿态。

典型事例就是南支那海(日本对南海的称呼,下同——译注)问题。中国不仅在南沙群岛(斯普拉特利群岛)等地的主权问题上毫不让步,还在岩礁和暗礁上填海造岛、并修建机场,这不仅给声索国,也给世界其他国家一种中国在试图改变现状的印象。

对此,美国以“航行自由作战”行动作为回应,而这终归是作为事关航行自由等国际法问题来对待的,并未介入到领土归属这个核心问题上;此外,美国还和中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一直保持着对话。因而,美国的应对措施,恐怕不会成为促使中国全面转变南支那海政策的契机。

不过,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除了美国的政策外,东盟(ASEAN)在主权问题上的应对能力问题、日本干预南支那海问题的方法、台湾新政权的南支那海政策等,诸多论题堆积如山。这些问题在2016年会如何发展,仍将是接下来的重要课题。

下一页: 中国倡导建立的新“亚洲”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日本 川岛真 台湾 韩国 习近平 民主 南支那海 Kawashima Shin

川岛真KAWASHIMA Shin简介与署名文章

nippon.com编辑策划委员会委员长。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专攻亚洲政治外交史、中国外交史。1968年生于东京都。1992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外语系中文专业。1997年修满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获博士(文学)学位。经任北海道大学法学系副教授后,担任现职。著作有《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年)、《21世纪的“中华” 习近平中国与东亚》(中央公论新社,2016年)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