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失败的本质和重生的可能性

财经

森一夫 [作者简介]

曾在液晶和太阳能电池领域引领世界的夏普公司,现在陷入低迷状态。2014年度合并结算中,出现了2223亿日元的巨额赤字,处于破产边缘。在国内大型机电类企业业绩普遍回升的形势下,夏普败在什么地方了呢?是否能够重获新生?

导致陷入困境的两个原因

夏普公司在液晶面板和太阳能电池的开发方面一度领先于世界,在液晶电视的商用制造方面也走在行业前列。而现在夏普却陷于破产边缘的困境之中。之前,截至2013年3月期的两个财年合计净亏损9214亿日元,为此开展了经营重建工作。可是,2015年3月期的财年又出现了净亏损2223亿日元,经营重建工作又回到了起点。

夏普公司的失败令人诧异,那么为什么会失败呢?5月14日,夏普公司公布了到2017年度为止为期三年的中期经营计划,以经营重建为目标。但能够就此东山再起吗?

夏普的失败,大的方面可以举出两个原因。其一,是对公司自有技术的过度自信。夏普相信在技术能力上决不弱于其他任何公司,能够以自我步调为中心实现事业发展,太过乐观了。其二是企业高于预期的发展与经营者能力之间产生了差距。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面对复杂多样的事业发展,夏普没能发掘到胜任的经营人才。

这些都是日本制造业容易出现的失败。只要制造出优秀的产品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胜出,这种单纯的一厢情愿,容易产生轻视市场需求和竞争企业动向的倾向。经营者一般是企业内部土生土长的,在特定的某个业务部门创造了良好业绩而被提拔上来。因此,很难培养出具备统领全局能力的经营者。这两者叠加在一起,企业就难以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推动经营管理的改革,进而只能深陷业绩恶化的泥潭。可以说夏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对液晶业务的过度投资和对技术的过度自信

夏普公司之前之所以会出现9000多亿日元的净亏损,是因为投资失败。夏普公司2004年在三重县龟山市投资建成了巨大规模的液晶面板工厂,2006年龟山工厂的第二工厂建设完工。合计投资了4000多亿日元,以“Kameyama model(龟山品牌)”为品牌的液晶电视在市场上热销,雄踞国内市场首位。

2007年,一直专注于推进液晶业务发展的专务片山干雄就任夏普公司社长。他当时年仅49岁,是最年轻的高管。片山社长决定投资4300亿日元,在大阪府堺市建设新工厂。这是能够更高效地制造60英寸大尺寸液晶面板的最先进液晶工厂和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工厂,2010年建设完工。

但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爆发之后,时运不济。片山社长寄予厚望的60英寸大尺寸液晶电视在美国的销路也不好。而在中等尺寸方面,又被攻势凌厉的韩国三星电子等赶上了。结果导致库存堆积如山。处理库存和开工率低迷,导致经营赤字像滚雪球般地膨胀起来。

夏普公司对于技术过度自信。在龟山工厂,为防止技术外流,让那些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的员工佩戴号码布条,进行监视,不让其进入指定之外的场所。夏普自称为技术“黑箱化”,希望借此保持液晶技术的优势。但结果大家都知道,还是被韩国、台湾的厂商赶上了。

夏普之所以执着于60英寸这一尺寸,也是基于随着技术的提高人们必然追求大尺寸的趋势这一判断的结果。拥有美丽的大尺寸画面电视应该会为消费者所接受,但这不过是夏普作为供给方理论上的判断而已。

下一页: 接连不断更换社长导致经营出现大混乱

关键词

夏普 家电 鸿海 企业 经营 机电 Hon Hai

森一夫MORI Kazuo简介与署名文章

新闻记者。1950年出生于东京。1972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经济学专业。进入日本经济新闻社后,历任产业部记者、编辑委员、社论委员、社论副主编等。期间,还担任日经BP社《日经商务》副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日本经济经营研究所研究员。著作有《日本的经营》(2004年,日经文库出版社)、《经营不需要魅力》(2008年,日经尊贵系列)等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