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P论文风波之背景
科学 技术 社会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社会关注的是女研究人员的“人物个性”
1月29日,理化学研究所发育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成功培育出STAP细胞的新闻首次公诸于世。当天的新闻预告称著名科学刊物《自然》将在次日刊登相关论文,并介绍了论文主要执笔人、研究小组组长小保方晴子及其研究工作的大体情况。
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曾因培育出iPS细胞而获得诺贝尔奖,他通过复杂的基因控制技术,赋予iPS细胞以多功能特性。相对于此,小保方仅凭酸处理便可让体细胞重新变为万能细胞——如此简单的办法震撼了医学和生物学界的有关人士。不过,较之这样的科研成果,普通民众更感兴趣的,是小保方晴子这样一位年轻女性研究人员的人物个性。
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小保方的研究室,墙壁壁纸粉色、黄色,明亮鲜艳;正如她自称“我有收集癖”那样,研究室里随处贴着“姆明(MUMIN,芬兰著名童话小说系列以及家族的名字——译注)”粘贴画,摆放着相关的动漫产品。媒体还被告知,小保方在做实验研究时穿的不是白大褂,而是一件号称是祖母给她的长袖围裙,闲暇之时她会照顾自己的“宠物龟”,而饲养场所就是研究室,她每天在研究室内待12个小时以上,甚至包括周末……。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的轶闻。
理研精心筹划的公关
后来大家才知道,媒体在采访小保方时得到的信息全都经过了她身边的研究人员和理研的宣传团队精心细致的推敲安排。这种信息提供方法在科研领域或许没有前例,但它却早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公关方式。
1991年1月17日,美国空袭伊拉克,拉开“海湾战争”序幕,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政府和美军也展开了信息战。他们借鉴了曾任里根总统顾问的迈克尔・迪弗(Michael Deaver)提出的方法论。越南战争时期,媒体播出了美军士兵尸体画面后,厌战情绪在民众中蔓延,导致战争行动难以推进。鉴于这个教训,美国政府和美军为开发更有效的信息管制技术而费尽苦心。为此美国起用了广告代理商出身的迪弗。迪弗曾制作过许多可以赢得收视率的广告,基于这一职业经验,他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控制电视媒体。
一是要选择令人深感兴趣、可以切实赢得收视率的影像打包播出,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被这些内容所吸引。比如,政府和军队准备一些短篇小说风格的广告式的影像素材,活泼而讨巧;第二个关键是要铺天盖地地反反复复地播出。迪弗深知,各个电视台在收视率上竞争激烈,一旦发现有望赢得收视率的影像素材,他们很难不动心。他认为,只要能够准备好足以席卷整个新闻播出时段的、具有这种吸引力的影像素材,那么无需任何强制力量,电视媒体应该都会非此不播的。
美国在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时首次应用了这种被称为“迪弗体系”的信息管制论。之后,又经历了1989年入侵巴拿马行动,在海湾战争中该方法正式得到采用。当时使用的素材,是装配在首次轰炸巴格达时使用的精密制导巡航导弹上的相机传回的影像。它彷如拥有自主意识一般飞向目标,瞄准锁定后精准摧毁这些目标——对于观众而言,这是头一遭看到由导弹传回的影像,新鲜感十足,自然目不转睛地被荧屏所吸引。这种迪弗体系成功奏效,为美军塑造出一种形象,即它“干净利落”地仅对军事设施实施精确破坏,同时给观众留下了这是一场新型“正义”战争的印象。
“取胜”在科学界也变得愈发重要
此次,理研在提供有关STAP细胞的信息时也采用了类似于迪弗体系的方法论。小保方年轻、俏丽的外形,再加上“罩衫围裙”、“粉红研究室”等点缀,这些都是在电视报道中可以吸引观众眼球的绝佳视觉元素。果不其然,电视台开始反复播出这些场景,始终强调其个性特点;而纸质媒体也整天围绕这些视觉元素报道小保方的生活故事。
理研为何要使用这样的宣传方法?如今,即使是在科学的世界,“取胜”也具有了重要意义。尖端科学领域需要庞大的研究经费支持,若是没有充裕的政府补助或通过市场筹集的研究资金则无从谈起。要想被国家认定为重点研究机构,获得预算优先分配或企业赞助,优秀的业绩自不待言,社会的支持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参与科学行政事务的政治家和未必了解尖端科学的企业经营者,他们最关注的是公众的想法。
海湾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和美军宣扬战争的“正义”性,努力避免与社会公众为敌,在尖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双方都有需要赢得公众支持这一共同目标,采用同样的报道管制方法便具有了必然性。此外,对理研来说,它还存在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那就是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广受国民喜爱的山中伸弥教授所领导的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或许我们不能不认为,为打造一个比山中教授更受追捧的角色,理研不是没有焦躁情绪的。
STAP细胞真相何在?
不过,或许正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小保方似乎“被宠爱过头了”。1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后,采访全都集中到了小保方的私人生活上,媒体的集体性过热采访导致她甚至无法轻松自由地外出。在始终无法采访到本人的情况下,周刊杂志开始不断爆出小保方在男女关系上的一些或有或无的事情。
对她的关注也蔓延到了网民圈中,大家开始在网上查阅她以前提交的博士论文。结果人们发现,她在《自然》杂志论文中使用的图片,在她的内容完全不同的博士论文中也曾使用,而且论文中含有大量从其他文献上“复制粘贴”却未标明出处的内容。针对刊载于《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人们指出其他图片的某些部分也存在篡改嫌疑,这些迫使理研不得不成立了调查委员会。4月1日,理研承认存在不正当行为后,理事长野依良治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经过规定程序“(向作者等)建议撤回论文”。
针对理研方面的上述处理办法,9日,小保方个人举行记者会,声称(1)使用了与博士论文相同的图像是个单纯的失误、(2)图像加工是为了让人看得更加清晰,均没有恶意、(3)无法接受在(1)(2)的前提下仍被定性为篡改和捏造,为此宣布自己已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不服申诉。小保方只身对抗把控着信息渠道的理研,如果继续用上述海湾战争的例子来打比方的话,她就像当时唯一一名留在巴格达通过CNN坚持实况转播战地报道的记者彼得・阿奈特。不过,在海湾战争时期,阿奈特的现场报道也经过了萨达姆政权方面的审查。这样一来,无论是受到迪弗体系管制的众多媒体信息,还是阿奈特的报道,全都存在偏颇之处,战争的真相完全被置之于了两者之外的别处。
通过“故事”框架“看热闹”的风气
即便是在小保方举行的记者会上,针对是否实际存在STAP细胞这一问题,她也只是哭诉而已,对于可以为之佐证的第三方实验等信息,仅停留在暗示的程度上。当然,随着今后的事态发展,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变化,但在9日举行的这场发布会后,不乏有人对小保方表示了同情。这或许是出于对理研似乎要将小保方一人当作替罪羊一脚踢开的态度的抵触,也表现出人们对之前将小保方捧上天,当被认定存在不正当行为后即刻翻脸将其视为“罪犯”的大众媒体的反感吧。
这恐怕是因为相较于科学意义上的真实,我们的社会对此次事件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到了“理研对小保方之战”这个打包捆绑的故事上之故。只有通过以人物角色为中心构成的故事这种框架,才能对现实产生兴趣。反过来说,只要故事的形式完整,大家就会觉得足矣——。“佐村河内事件”正是如此,真相已经消失在了失聪天才作曲家这个故事背景之后,而本次的STAP细胞风波的背后似乎也存在这种风气。
标题图片: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小组组长小保方晴子离开记者会现场(2014年4月9日,大阪市内某酒店,时事通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