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P论文风波之背景

科学 技术 社会 文化

武田彻 [作者简介]

STAP细胞论文风波超越了科学的范畴,甚至已经成为凸显现代日本社会风气的一次事件。媒体社会学家、惠泉女学园大学教授武田彻将为大家分析整个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问题。

社会关注的是女研究人员的“人物个性”

1月29日,理化学研究所发育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成功培育出STAP细胞的新闻首次公诸于世。当天的新闻预告称著名科学刊物《自然》将在次日刊登相关论文,并介绍了论文主要执笔人、研究小组组长小保方晴子及其研究工作的大体情况。

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曾因培育出iPS细胞而获得诺贝尔奖,他通过复杂的基因控制技术,赋予iPS细胞以多功能特性。相对于此,小保方仅凭酸处理便可让体细胞重新变为万能细胞——如此简单的办法震撼了医学和生物学界的有关人士。不过,较之这样的科研成果,普通民众更感兴趣的,是小保方晴子这样一位年轻女性研究人员的人物个性。

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小保方的研究室,墙壁壁纸粉色、黄色,明亮鲜艳;正如她自称“我有收集癖”那样,研究室里随处贴着“姆明(MUMIN,芬兰著名童话小说系列以及家族的名字——译注)”粘贴画,摆放着相关的动漫产品。媒体还被告知,小保方在做实验研究时穿的不是白大褂,而是一件号称是祖母给她的长袖围裙,闲暇之时她会照顾自己的“宠物龟”,而饲养场所就是研究室,她每天在研究室内待12个小时以上,甚至包括周末……。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的轶闻。

“STAP细胞”新闻发布会后,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小组组长小保方晴子向媒体展示研究室(2014年1月28日,神户市中央区,时事通信社)

理研精心筹划的公关

后来大家才知道,媒体在采访小保方时得到的信息全都经过了她身边的研究人员和理研的宣传团队精心细致的推敲安排。这种信息提供方法在科研领域或许没有前例,但它却早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公关方式。

1991年1月17日,美国空袭伊拉克,拉开“海湾战争”序幕,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政府和美军也展开了信息战。他们借鉴了曾任里根总统顾问的迈克尔・迪弗(Michael Deaver)提出的方法论。越南战争时期,媒体播出了美军士兵尸体画面后,厌战情绪在民众中蔓延,导致战争行动难以推进。鉴于这个教训,美国政府和美军为开发更有效的信息管制技术而费尽苦心。为此美国起用了广告代理商出身的迪弗。迪弗曾制作过许多可以赢得收视率的广告,基于这一职业经验,他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控制电视媒体。

一是要选择令人深感兴趣、可以切实赢得收视率的影像打包播出,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被这些内容所吸引。比如,政府和军队准备一些短篇小说风格的广告式的影像素材,活泼而讨巧;第二个关键是要铺天盖地地反反复复地播出。迪弗深知,各个电视台在收视率上竞争激烈,一旦发现有望赢得收视率的影像素材,他们很难不动心。他认为,只要能够准备好足以席卷整个新闻播出时段的、具有这种吸引力的影像素材,那么无需任何强制力量,电视媒体应该都会非此不播的。

美国在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时首次应用了这种被称为“迪弗体系”的信息管制论。之后,又经历了1989年入侵巴拿马行动,在海湾战争中该方法正式得到采用。当时使用的素材,是装配在首次轰炸巴格达时使用的精密制导巡航导弹上的相机传回的影像。它彷如拥有自主意识一般飞向目标,瞄准锁定后精准摧毁这些目标——对于观众而言,这是头一遭看到由导弹传回的影像,新鲜感十足,自然目不转睛地被荧屏所吸引。这种迪弗体系成功奏效,为美军塑造出一种形象,即它“干净利落”地仅对军事设施实施精确破坏,同时给观众留下了这是一场新型“正义”战争的印象。

下一页: “取胜”在科学界也变得愈发重要

关键词

理化学研究所 STAP细胞 尖端科学 信息管制 大众媒体 角色文化

武田彻TAKEDA Toru简介与署名文章

惠泉女学园大学教授(媒体社会学)。媒体人、评论家。1958年生于东京都。毕业于国际基督教大学教养系,该校研究生院比较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历任广播伦理节目质量改进机构广播与人权委员会委员等职。著书有《流行人类学编年史》(日经BP社,1999年,获三得利学艺奖)、《核电站报道与媒体》(讲谈社现代新书,2011年)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