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冤案是怎样产生的?

政治外交 社会

佐野真一 [作者简介]

在各类冤案相继公之于众之际,东京最高法院决定重新审理“东京电力公司女职工被杀事件”。该事件的尼泊尔籍被告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已关押达18年之久。早在案发之初就一直关注此事的纪实文学作家为我们剖析重审的背景。

2012年6月7日,东京最高法院决定对“东京电力公司女职工被杀事件”中的服刑者戈宾达・普拉萨德・迈纳利进行重新审判。同时,还决定“停止执行刑期”。

根据这一决定,被判无期徒刑后关押在横滨监狱服刑的戈宾达被移送到横滨入境管理局,历尽18年磨难,于6月15日被遣返回故乡尼泊尔。

仅仅是裁判获准重审,就已经是特例了,进而在当日还宣布了停止执行刑期,甚至当即释放并得以回国,这简直是特例中的特例。

最新的DNA鉴定是促成重审的关键

首先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作为考问日本司法能否获得新生的案件,终于开启了重审的沉重大门;而因不实之罪被关押在异国监狱长达15年之久的戈宾达终于和家人一起回到了祖国。

这个意想不到的决定的背后,存在着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因最新的DNA鉴定,判明了足利事件中菅家利和(*1) 的冤罪并予以释放以及布川事件 的误判(*2);继而大阪地方检察厅特搜部在厚生劳动省村木厚子(※3)原局长的案件中篡改证据一事也昭然若揭。一系列导致司法失信的丑闻接连曝光,引发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危机意识,直接冲击了法务省当局的核心领导层,它可以说起到了“反弹”的作用。

在信誉已经完全跌至谷底的司法界,这是向革故鼎新迈出的第一步。坦率地说,我认为这是一次充满勇气的决断。

促成重审的直接依据是最新的DNA鉴定结果。它表明2011年7月在案发现场发现的阴毛和残留在被害人体内的精液,与戈宾达的DNA样本不符,属于第三者。

去年,是日本遭遇大海啸和核电站事故等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年份。在这样的时刻,找到了证明戈宾达无罪这一决定性证据,并且震撼司法世界的事件频频昭然于世,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历史性的偶合。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以说那就是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安全神话”的破灭。

而司法世界又如何呢?正如我们在各种丑闻中所看到的那样,信誉明明早已岌岌可危,却仍然死守着“无谬神话”不放。

听闻决定重审的检察厅官员表示:“这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决定”,并针对该决定提起了抗诉。

事已至此仍欲顽抗,真是可笑之极。检方如果不想继续丢脸的话,就应该立刻撤回这种只是以维护自身集团的利益和明哲保身为目的的、令人汗颜的抗诉。

这完全是一种孩童般的幼稚做法,是把好不容易作出令人重拾信心决定的司法世界,再度拉回黑匣之中的行为。

(*1) ^ 1990年5月12日,一名女童(当时4岁)在枥木县足利市的弹珠游戏店内失踪,人们于次日在该店附近的渡良濑川河滩上发现了该女童的尸体。此案被认定为出于猥亵目的的诱拐杀人事件,幼儿园校车司机菅家利和(当时43岁)因于91年12月1日自愿接受调查,21日因招认而被捕,检方对其提起了公诉。尽管菅家在一审过程中翻供否认,但93年7月7日,宇都宫地方法院仍对其做出了无期徒刑判决,东京高等法院也驳回了上诉。2000年7月17日,最高法院判决其有罪。菅家于02年12月25日向宇都宫地方法院提起申诉,要求重审。虽然地方法院驳回了请求,但在通过即时抗诉(一定期限内提起的抗诉——译注)实现的东京高等法院审理中,DNA重新鉴定结果获得认可,人们这才发现女童内裤上附着的体液与菅家的DNA不一致。依据这一鉴定结果,东京高等检察厅释放了被关押在监狱中的菅家(重审前释放疑犯的做法尚属特例)。2009年6月23日,东京高等法院决定将进行重审。重审公判于2010年3月26日宣布无罪判决。

(*2) ^ 967年8月,木匠玉村象天(当时62岁)在自己家中被勒死,现金被抢走。住在附近的樱井昌司和杉山卓男被指控犯有抢劫杀人罪。78年被判处无期徒刑,96年获准假释。接到2001年提出的第二次重审要求后,水户地方法院土浦支部于05年决定开始重审,东京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也支持该决定,于2010年7月开始重新公审,2011年5月24日作出无罪判决。

下一页: 拒绝公开不利于检方的证据,有失公正

关键词

佐野真一 冤案 东京电力公司女职工被杀事件 戈宾达・普拉萨德・迈纳利 尼泊尔 DNA鉴定 重审 检察 警察 公开证据 推定有罪搜查 无期徒刑 无罪判决 上诉审 有罪判决 入管难民法 东京高等法院

佐野真一SANO Shinichi简介与署名文章

1947年生于东京都。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曾供职于出版社并担任过行业报纸记者,后成为自由撰稿人。81年因在《周刊文春》上连载“纪实 日本的性”而受到关注,此后相继发表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作品和轰动性的作品。《旅行的巨人》获大宅壮一纪实文学奖,《甘粕正彦 乱心的旷野》获讲谈社纪实文学奖。作品《东京电力公司女职工被杀事件》因主张被告无罪而受到公众关注。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