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1965年体制空壳化”,深层因素何在?

政治外交

ROH Daniel [作者简介]

“历经10年,山河亦变”,这种思维在韩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倘若如此,那么置身于比大自然更加变幻无常的人类社会,或许我们就没有必要为战后日韩关系的变化而慨叹了。日韩邦交正常化50年后的今天,战后形成的日韩关系基本模式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对此,本文将通过两个具有象征性的场景,来做一观察和分析。

场景之一:战后日韩合作的象征——浦项钢铁公司(POSCO)的蜕变

在刚刚过去的6月8日,韩国国务院总理直属机构“日帝强占下强制动员被害真相纠明委员会”(简称:对日抗争期间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将成立名为“日帝强制动员受害者支援财团”(简称:受害者支援财团)的新组织。该财团的主要活动,是对以日本“战犯企业”为对象提起的诉讼和“征用劳工受害者”进行补偿。声明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财团启动资金的一半约30亿韩元来自韩国钢铁业的巨擘POSCO(原浦项钢铁公司)。POSCO的理事会已在2012年3月就做出了向受害者支援财团提供总额达100亿韩元资金的决定。

POSCO的这个决定,无论是自发还是“韩国的社会空气”使然,对熟悉这家企业诞生历史的人来说,都无不为之惊讶。因为POSCO曾是战后日韩合作的象征。

POSCO的前身是1968年正式成立的浦项钢铁公司,而这颗种子则是在日韩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964年春播下的。当时,日后成为浦项钢铁公司创始人的朴泰俊受时任总统朴正熙指派,前往东京协助开展日韩邦交正常化的谈判。

陆军少将出身,当时处于“无业闲人”状态的朴泰俊,一方面参与了在永田町举行的政治谈判,另一方面他个人又受到了好运的眷顾。他偶然结识了阳明学者安冈正笃并得到其赏识。安冈称赞朴俊泰“沉着稳重”,为其引荐了时任八幡制铁社长的稻山嘉宽。以此为契机,八幡制铁(以及与富士制铁合并后的新日本制铁)对浦项钢铁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已是众所周知的。

利用日本资金,建立“排头兵”企业

浦项钢铁公司不仅得到了日本财界全方位的支持,而且还是《日韩基本条约》之产物“索赔权资金”的最大受益者。该企业获得了所谓“无偿3亿+有偿2亿”共“5亿美元索赔权资金”中的1.2亿美元,占总额的24%。

除了因资材结算而存在韩国外汇银行的1.3亿美元外,这是韩国特定企业获得的最大一笔款项。总而言之,浦项钢铁公司是利用日本索赔权资金建立的韩国工业现代化的旗舰企业,对于提供了帮助的日本经济界而言,也可谓是通力合作的一个纪念碑式存在。

这样发展起来的浦项钢铁公司(POSCO),竟然为援助日企诉讼的运动提供资金,使珍视日韩关系的人们大惑不解,而且让人甚至会感到是某种“历史的恶作剧”,有的则可能希望朴泰俊还活在世上。顺便提一句,POSCO理事会的出资决定,是在朴泰俊2011年12月12日离世后三个月做出的。

1965年体制徒有其名

可是如果我们退一步,想明白“十年成往昔”的道理,不带感情色彩地观察日韩关系50年的路程,你会看到一幅拼图。我想为该图起名为“1965年体制的空壳化”。

曾是精英外交官并担任过韩国外交部北美局局长等职的国会议员,在国会上发言称“现在已不同于1965年,韩国国力已经大大增强,所以仅凭1965年的韩日条约无法管理(韩日关系)”,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切实感受到“1965年体制的空壳化”并非空谈。

实际上,将1965年体制视为冷战催生的“不自然、不合理”之物,要求对其进行重新诠释的呼声在韩国甚是高涨。其中广受关注的一名学者,是法学家金昌禄,他断言,1965年体制“粗糙地缝合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朝鲜半岛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具有“每逢问题显露必然导致裂隙的命运”。

下一页: 场景之二:与《日韩基本条约》背道而驰的两个判决

关键词

韩国 日韩基本条约 新日本制铁 日帝强制动员受害者支援财团 对日抗争期委员会 受害者支援财团 浦项钢铁公司 POSCO 索赔权 征用劳工 征用

ROH DanielROH Daniel简介与署名文章

政治经济学者、亚洲历史研究者、作家。生于韩国首尔市。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比较政治经济论,获博士学位(Ph.D)。曾任香港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客座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员等,2014年起担任京都产业大学客座研究员。在日本著有《竹岛密约》(2008年,草思社,获第21届“亚太奖”大奖)。目前正在撰写《日韩关系的现象与心理:1965-2015》。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