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廚用具,為日餐增色添彩

誕生於傳統和創新的茶器和酒器——玉川堂的「錘起銅器」

文化

用錘子敲打銅板使其翹起,製作出妙趣無窮的茶器或酒器,這就是「錘起銅器」。擁有200多年悠久歷史的玉川堂,可謂新潟縣燕市金屬加工產業的根。

歷史蘊育的獨特技術與工具

工坊中,鐵錘高亢的「當當」聲不絕於耳。工匠們都戴著耳塞,但是還是有很多老工匠表示「現在耳朵很難聽到高音了」。

工坊的頂棚很高,一是為了減弱鐵錘敲擊的回聲,二是為了增加窗戶面積以利於採光。

工坊的牆面上和柱子周圍成排擺放的是掛銅器的「鳥口」,這是玉川堂自製的工具。將「鳥口」插入開有多個孔洞的操作臺中,這種操作臺被稱作「成型臺」,看上去像樹樁一樣。工匠們坐在操作臺前,以鳥口作為鐵錘敲擊的檯面,對銅器進行鍛打。根據工序和器皿形狀,選擇使用不同的鳥口,完成一件產品需要使用20~30種鳥口。玉川堂大致有200種鐵錘和300種鳥口。

(左上)將鳥口插入成型臺中固定,(右上)以此為檯面用鐵錘敲打銅器,形成豐富多樣的曲面,(下)排列著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鳥口

銅一經放入爐火中加熱,冷卻後依然能保持其柔軟性。但經過敲打後會收縮,逐漸變得堅硬。鑒於銅的這一特性,在敲打過程中要穿插「燒鈍」工藝,利用爐火的熱度使其變得柔軟,就這樣反覆進行敲打和燒鈍,便可製作出精美的銅器。

玉川工匠長正在進行「燒鈍」作業

玉川堂的商品種類豐富。有的銅器表面是大面積保留鐵錘敲擊面的「大錘紋」,有的用細小的鐵錘敲擊出花紋,還有的施以雕金。染色也很漂亮,有的保留銅的本色,有的採用獨特工藝,將容器放入硫化鉀溶液中浸泡著色,有的在表面燒一層錫,商品色澤豐富多彩。

(左上)大錘紋的大杯,(右上)施以花卉圖案的茶壺,(左下)刻有流線紋的茶壺,(右下)經硫化處理帶有老銀器色澤的咖啡壺

玉川堂的錘起銅器技術最早是18世紀後半期來自仙臺的工匠傳入的。燕市附近坐落著間瀨銅山(現新潟市西蒲區內),木炭的產地下田鄉(現三條市)也在這裡,由於「技術、材料和燃料」齊備,因此得以發展至今。而且目前只有燕市繼承了這門技藝。工匠長玉川達士表示,維護這一傳承非常困難。

他說:「說到傳統工藝,大家很容易理解為『只不過是繼續沿用過去的製作方法而已』,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比如說,間瀨銅山已經封山,如今我們使用的銅板是由南美進口的。即使想沿用從前的製作方法也行不通,再加上多年使用的材料不復存在,用慣的工具也停產了。我們到世界尋找替代品和新的工具,相應地去調整製作方法,否則是無法繼承傳統工藝的。」

從前用於製作銅器提梁的材料最近找不到了,換成了其他產地的材料

下一頁: 因入選「人間國寶」,參觀者驟增

關鍵詞

工匠 傳統工藝 燕市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