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無問西東:岡倉天心

文化

清水惠美子 [作者簡介]

在明治時期的西洋化大潮中,岡倉天心對日本近代美術的發展可謂厥功至偉。他曾任波士頓美術館中國日本美術部主任的岡倉,是一位力圖融合東西精神的罕見思想家。

應該在21世紀受到重新評價的思想家

為了尋找未來的出路,岡倉前往印度。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去見印度教僧侶斯瓦米·維帷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年)。此人在芝加哥的萬國宗教大會上提倡「宗教和諧」,得到信徒的推崇。維帷卡南達向西方世界展示古印度各宗教的真理,認同東西方思想所具備的普遍性,希望兩者之間能進行交流。大概正是這種和諧共處的思想,讓力圖將日本美術傳統和西洋美術技巧融合創新的岡倉產生了共鳴。岡倉在《茶之書》中寫道:「得道之人可以在象牙色瓷器的琥珀色液體中體驗到孔子甘美的寡默、老子的辛辣諷刺、釋迦牟尼本人的神聖之香氣」。將儒教、道教、佛教融為一體的「茶」之神髓,在於不獨一派而包容各種思想的多樣性。

岡倉還與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年)交往甚密。泰戈爾生於Calcutta(現在的加爾各答),用孟加拉語創作詩歌、戲劇和小說,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印度近代文化的代表人物。泰戈爾遍訪各國,努力介紹印度文化和思想,提倡世界和平與國際合作。岡倉和聚集在泰戈爾身邊的當地藝術家們進行交流,這些人都試圖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他們的民族主義意識讓岡倉產生共鳴。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圖片提供: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

在西洋文明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岡倉和維帷卡南達、泰戈爾一起,成為代表亞洲的知識份子,向西方社會傳達母國的藝術、宗教、歷史、生活文化等傳統文化,並尋求對方的理解。通過藝術和宗教,他們強調東西方文化中的普遍性,希求開展健全的交流,相互尊重,達到和諧。這是三人的共通點。

岡倉在印度將「日本美術」的起源定位在「亞洲」。以此為基石,從波士頓向世界傳播「日本」的文化和思想。開始了波士頓美術館的工作後,他便將美國比作「位於西洋和東洋之間的家」。岡倉倡議收集優秀藏品並開展相關藝術鑒賞活動,認為這對於「西洋和東洋相互間的深入理解」具有重大意義。所謂的「位於西洋和東洋之間的家」,並不單純是地理上的意思,同時還表示這裡是東西方文化相互理解融合之處。岡倉經營理念的根基就是要將波士頓美術館變成這樣一個場所。他帶領日美工作人員共同奠定了東洋美術部門的基礎,培養出的美國策展員們進入美國各地的美術館,盡力推動兩國文化交流,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

1913年,岡倉天心在波士頓寫下的歌劇劇本The White Fox(《白狐》)(圖片提供: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

岡倉最後的作品是歌劇劇本The White Fox(《白狐》)。這是一個以「信太妻」傳說(*3)為題材的故事,表達了母愛和別離的悲傷這種帶有普遍性的主題,並用歌劇這種西洋文化形式創作。狐狸Koruha和保名之間出生的孩子,成了連接兩個互不相容世界的奇跡般的存在。Koruha留給這個孩子的魔法珠預示著兩個世界的和諧未來。這個魔法珠與《茶之書》中雙龍競相獲取的珠子交相呼應。

岡倉離世已逾百年。如今,群龍還在波瀾萬丈的海上激烈地爭奪霸權和利權。世界陷入愈發混沌的深淵,對於長期的文明衝突造成的荒蕪,我們依然束手無策,沒有找到修復的方法。正式因為置身這樣的現狀之中,我們才更加應該重溫岡倉覺三的思想,在國家和民族的對立越來越敏感的現代社會,他的智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了。

標題圖片:岡倉覺三(天心)。1904年於波士頓美術館(圖片提供: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

(*3) ^ 信太之森的狐狸化身為「葛葉」姑娘,與安倍保名結婚並生育一子,原形暴露後返回了森林。

關鍵詞

美術 思想

清水惠美子SHIMIZU Em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茨城大學全校教育機構副教授,兼任同校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員工。生於茨城縣。曾任波士頓兒童博物館(Boston Children's Museum)策展人,後走上學術之路。2008年,御茶水女子大學研究所博士後期課程畢業,獲博士(學術)學位。2015年起,擔任現職。專業是比較文學、比較文化、日本近代美術史。著有《從比較文化史的角度,看岡倉天心在波士頓的活動及藝術思想》(思文閣出版、2012年)、《五浦的岡倉天心和日本美術院》(岩田書院、2013年)、《前途無量——岡倉天心(覺三)和由三郎》(裡文出版、2017年)等。獲2012年度(第63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評論等部門)。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