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西鄉隆盛:為明治維新鞠躬盡瘁的末代武士(Last Samurai)

文化

西鄉隆盛在明治維新的歷史中留下了諸多功績,譬如兵不血刃實現江戶城開城、建立新政府等等。本文將追溯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還原其人物形象。

末代武士(Last Samurai)的風貌

明治新政府成立後,西鄉於1871年(明治4年)擔任參議(現在的閣僚),1873年(明治6年)5月成為陸軍大將。然而在征韓論爭(*6)中敗北後,西鄉于同年10月向政府遞交辭呈,回到鹿兒島。在故鄉,他過著投身農業、熱愛狩獵的生活,與此同時被志同道合的人士推舉為反叛軍頭領。1877年(明治10年)西南戰爭爆發,在攻佔熊本城的戰鬥中失利而最終敗北,於鹿兒島的城山自戕,終年49歲。

南洲墓地位於可以遠眺櫻島的山丘之上。中央是西鄉的墓,他與他的追隨者們一同靜靜地長眠

美國電影《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年上映,由愛德華·茲維克導演)中有一個令人聯想到西鄉的角色——不平士族的首領勝元盛次(渡邊謙 飾)。影片中的納森·阿爾格蘭(湯姆·克魯斯 飾)大尉是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英雄,為了向日本新政府軍傳授西洋戰術來到日本。在這裡,苦於騎士精神消亡的納森與直視「武士道」淪喪的勝元相遇,兩人懷有相同煩惱、同樣失魂落魄,互相惺惺相惜,產生共鳴。

明治政府在1876年(明治9年)頒佈廢刀令,從武士身上奪去「武士之魂」,但武士對待主公的忠義、禮節、正義等精神卻留存到現代。日本教育家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中寫道:「雖然沒有一個明確定義,但武士道在今天仍是這個國家的鮮活靈魂與原動力」,所以在現代日本,有強烈進取心且貫徹自身信念的人,有時也被稱為「武士(SAMURAI)」。

由勝元率領的叛亂士族僅持有長刀和弓箭,而實施鎮壓的新政府軍則裝備有當時最新式的加特林機槍(自動式機槍)等現代兵器。叛亂士族向新政府軍發動突襲後壯烈犧牲。殺掉對方時直視對方的雙眼是武士的作戰方式(武士道),現代兵器在從遠距離擊倒敵人的同時,也將武士道一同粉碎。即便肉體遭到粉碎,精神仍長存於世。《最後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就是這樣一部與武士道精神共鳴的作品,或許所有的日本人都會認為它描繪了西鄉作為末代武士死於西南戰爭中的風姿吧。

立於東京上野公園的西鄉銅像。高村光雲作品

採訪、撰文:長澤孝昭
攝影:草野清一郎

標題圖片:明治維新的指導者西鄉隆盛(藏於國立國會圖書館)

(*6) ^ 征韓論爭:1873年(明治6年),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等人以朝鮮實行排日鎖國主義為藉口,主張對其征伐的論調。岩倉具視、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則提倡內治優先,反駁了這種論調——譯注

關鍵詞

歷史 明治維新 偉人 西鄉菊次郎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