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西博德:雙重身分,光影交織

文化

江戶時代後期,德國醫生、博物學家西博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來到日本。在日本的6年間,他收集了數以萬計的植物標本和有關日本地圖及工藝美術品等,並以《日本》、《日本植物誌》、《日本動物誌》3本著作成就了其日本學大家的地位,為歐洲各地的日本博物館建造做出重要貢獻。在他逝世150週年之際,讓我們來觀察一下他的功績。

冒充荷蘭人

德語方言分為低地德語和高地德語兩種。當時荷蘭通用低地德語,但成長於德國的西博德,母語是高地德語,不擅長低地德語。日本入國審查時,日本翻譯商務專員心生懷疑,訊問了他的出身地,這時站在旁邊的荷蘭人商館長臨機應變,稱:「他是來自山地的荷蘭人,說的是方言」,就這樣西博德通過了入國審查。

1824年,西博德獲准到長崎活動,在長崎郊外的鳴瀧,從日本的荷蘭翻譯那裏接手了土地和別墅,開設了第1家有旅日外國人主持的學塾,他的名字因此而迅速在全日本的「蘭學家」中傳播開來。就這樣,想學習最新西洋近代醫學的醫生與蘭學家紛紛聚集到長崎,懷著極大熱情去聽西博德的講座。「鳴瀧塾」是一座兩樓木造建築,庭院裏移植、栽培了西博德和門生們從日本各地採集來的藥草。

西博德還按不同專業給學生們布置了課題,讓他們用荷蘭語提交報告。如班長美馬順三將賀川玄悅的《產論》及其養子玄迪的《產論翼》整理成論文,還與塾生戶塚靜海和石井宗謙共同翻譯提交了由4部構成的《灸法略說》。在這裏學習過的大部分日本人日後都成為了日本現代西醫學和自然科學的先驅。

下一頁: 鳴瀧塾:開展國際調查的據點

關鍵詞

歷史 日本史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