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西博德:雙重身分,光影交織

文化

江戶時代後期,德國醫生、博物學家西博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來到日本。在日本的6年間,他收集了數以萬計的植物標本和有關日本地圖及工藝美術品等,並以《日本》、《日本植物誌》、《日本動物誌》3本著作成就了其日本學大家的地位,為歐洲各地的日本博物館建造做出重要貢獻。在他逝世150週年之際,讓我們來觀察一下他的功績。

雙重身分

1823年,西博德作為服務於荷屬東印度政廳的商館醫生來到日本的長崎縣出島赴任,當時他年僅27歲。在日本的約6年間,除任職診療所兼私塾「鳴瀧塾」,培養了很多能夠讀寫荷蘭文的所謂「蘭學家」外,他還潛心研究日本的動植物。同時,他還開展了許多有助於日荷貿易的市場調查,並接受荷蘭政府特別任命,進行「收集日本的政治、軍事情報」的工作。表面上西博德是醫生、博物學家,而背後則是「市場調查員」。

德國的名門貴族出身的西博德在符茲堡大學學醫,畢業後開了家私人診所行醫,但他一直希望離開政局動盪、經濟蕭條的德國,到國外大顯身手。當時恰逢荷蘭政府為成立新貿易公司招聘隨行醫生,並有計劃在受其貿易壟斷的日本收集植物、生活、文化、人口、軍事等相關情報。於是,德意志聯邦巴伐利亞王國出身的西博德在選拔中脫穎而出。

下一頁: 冒充荷蘭人

關鍵詞

歷史 日本史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