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的潮流

科幻動漫的歸結點——解讀押井守版《攻殼機動隊》的普遍性

文化

好萊塢將押井守導演的動漫影片《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1995年)拍成真人電影後,押井的作品再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筆者在本文中分析闡釋了押井版《攻殼》給日本國內外科幻電影帶來的影響和主題的普遍性。

帶來影像表現的進化

押井版《攻殼》在1995年上映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恰巧是「隨時上網開始變為現實」的時期。「Windows95」上市後,個人電腦迅速普及,「網際網路」一詞成為流行語,行動電話可以隨時上網,寬帶化不斷發展。即使身體不變成機器,只要用手裡的電子設備收發email和簡訊,就可以實現無聲的、心靈感應式的交流,溝通的質和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網路時代確實一步步走向現實。

嶄新的影像也是押井版《攻殼》的一大魅力。拍攝動漫尤為重視的是「通過風景揭示世界觀」。押井導演在《機動警察 劇場版》(1989年)中,選取東京的實景做外景,以拍攝的黑白照片為切入點,開始在作品中融入了「實景所具有的存在感」。《攻殼》攝製組曾赴回歸前夕的香港,在紛雜混亂的九龍地區取景,基於「被淹沒的中華都市」這一概念,營造出一種超現實的未來景象。新舊交錯混雜、停滯與生活的能量融為一體,其背景美術視覺效果對考問何為人性這種禪修般抽象問題上產生了一種拾遺補闕的作用。

《機動警察 劇場版》(1989年)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末的東京,警視廳的「LABOR」(人類駕乘、操縱的機器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c)1989 HEADGEAR/BANDAI VISUAL/TOHOKUSHINSHA

還有一個不容錯過的看點是動漫的「賽博格化」。該作品誕生於類比格式製作時代末期,當時一般的做法是將賽璐珞畫和背景畫拍到底片上。該作品在通常的做法之上,又採用了數位攝影處理和3DCG,實現了影像表現的進化。獨特的表現方式與內容巧妙契合,讓觀眾自然而然地忘掉俗世,進入了「虛擬實境邁向的未來」,產生一種觀眾的頭腦猶如被破解似的現象。

押井版《攻殼》投射出1995年日本的現實和未來,也是對日本的「賽博格作品」從6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探求的「人類本質」問題所作的一個總結。該作品將這個普遍性的問題完美轉化為影像,以非語言的形式,傳達了生命體進化這一關係著人類史未來的訊息,讓整個世界為之感歎。它不愧是「網路時代神話」的誕生,也確立了自己在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

(2017年5月15日)

標題圖片:(c)1995 士郎正宗/講談社・BANDAI VISUAL・MANGA ENTERTAINMENT

關鍵詞

動漫 電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