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的潮流

科幻動漫的歸結點——解讀押井守版《攻殼機動隊》的普遍性

文化

冰川龍介 [作者簡介]

好萊塢將押井守導演的動漫影片《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1995年)拍成真人電影後,押井的作品再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筆者在本文中分析闡釋了押井版《攻殼》給日本國內外科幻電影帶來的影響和主題的普遍性。

「賽博格」,戰後日本的自畫像

《攻殼機動隊》以人類接受「機器義體(人工軀體)」的未來社會為背景,公安偵查員們借助「電腦網路」交換資訊,挑戰複雜案件,是一部以賽博格為主題的科幻作品。就概念起源而言,「賽博格=cyborg」是「cybernetic organism」的縮寫,指的是用人工物件替代部分人體器官,由此改造生命體,使之可以在太空和深海等特殊環境中活動。它是上世紀60年代初的冷戰時代中為開發宇宙空間而誕生的醫學用語。

促使這個詞在日本得到普及的,是1964年開始連載的石森章太郎漫畫《Cyborg 009》。世界各地戰爭不斷,向對立陣營雙方提供武器的「死亡商人」逐漸趨向組織化,將綁架來的普通人改造成賽博格士兵,由此拉開了故事的序幕。該作品濃墨重彩地刻畫了「戰爭與賽博格之間的密切關係」。

9個賽博格脫離組織,展開了英雄式的行動。最初他們被改造為「人類武器」,但本來用於戰爭目的的特殊力量反過來用於了維護和平,這種故事結構值得關注。可以認為,這背後有著日本對自己從戰敗到50年代期間,抓住「韓戰特需」契機實現了經濟高速成長這段歷史的自省之念,以及將軍事技術用於維護和平的社會動向。

70年代,日本的公害問題日益嚴重,人們越來越擔心科學技術過度進步帶來的弊害。這個時期,「賽博格英雄」又受到了歡迎。1971年播出的《假面騎士》,同樣是由石森章太郎原作改編而成的特攝電視劇。該劇掀起了一股「變身熱潮」,而這也正可謂是邪惡組織修卡把一些人改造為怪異「賽博格」這一噩夢的寫照。其中潛藏著人們對科學技術被用於歪門邪道後給人類造成危害的潛在恐懼,以及希望克服這種問題的願望。

在日本出現的賽博格題材,具有「戰後日本的自畫像」這樣一種性質。或許正因為如此,才能如此廣獲大眾的接受,掀起了一股熱潮。

下一頁: 對「電腦化」社會和「人類本質」的考問

關鍵詞

動漫 電影

冰川龍介HIKAWA Ryūsuke簡介與署名文章

動漫及特攝研究家。明治大學研究所特任教授。1958年生。曾在IT企業擔任工程師,活用此經歷,包括技術在內,以全方位視角針對動漫、特攝等影像文化展開評論。擔任「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動漫及特攝archive機構(ATAC)」(庵野秀明理事長)的理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