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HATOV:宮澤賢治追尋的烏托邦
文化
在解讀宮澤賢治的作品時,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字——IHATOV。這個詞代表了賢治心中的烏托邦,它是賢治以故鄉岩手縣為靈感來源而自造的。在賢治誕辰120週年的今天,一位中國籍的賢治研究家對這個詞的意義重新進行了思考。
其他語言閱讀
-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宮澤賢治與中國
從環保意識尚未普及的100年前開始,宮澤賢治就開創並昇華了這個概念,甚至以此做為創作的主題,將其稱之為「IHATOV」。
賢治這種領先於時代的意識,與有史以來的中國思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代的老莊思想闡述了人與環境的關係。齊物論主張萬物渾然一體,表達了人類與自然界萬物生靈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生成觀念。賢治的思想是老莊等東方賢哲的智慧融合而成的。
賢治的弟弟宮澤清六透露,賢治最喜愛的中國古典作品是《西遊記》。在賢治曾就讀的岩手縣盛岡高等農林學校(現岩手大學)的圖書館內,還保存著據說是賢治當時愛讀的《西遊記》一書。
賢治身處岩手縣鄉村,心卻多次踏上西域和天竺的漫遊之旅。那是同在北緯40度上下的岩手縣和絲綢之路,它們連通了一條心靈之路,也是賢治描繪IHATOV之夢的大好空間。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屢屢與西域同步,時而喚來「悟空」(《春天與阿修羅》 第2集)同行,時而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表達出「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的旅行心境(1918年2月23日)。
宮澤賢治紀念館中陳列著西域古城「高昌」的遺址圖片,這座古城附近的「沙車」、「龜茲」(《小岩井農場》)等地名也屢次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他沿著《西遊記》中的路線圖揮灑創作之筆,描寫了西域的沙漠和上海的夜景。此外,他還喜歡撫琴遐思,用文字綿綿不斷地表達出對通往絲綢之路的中國的嚮往之情。
賢治與中國的關係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日本文化深層中,一直有亞洲的哲理在發揮作用。靜謐和諧的世界觀,與「重重帝網」這種萬物恒久聯動的世界觀相融合,撼動著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
標題圖片:羅須地人協會建築物(岩手縣花卷市)牆上繪製的宮澤賢治像,他始終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直至去世(攝影:大橋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