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威士忌

獲得全球認可的「日本威士忌」

社會 文化 生活

威士忌誕生於歐洲,並在蘇格蘭發展為「世界之酒」。始於90年前的日本威士忌(Japanese Whisky)如今已成為一種品質堪與發源地酒媲美,深受威士忌愛好者關注的產品。

創造了國產威士忌的鳥井和竹鶴

竹鶴政孝(右)與妻子莉塔

日本製造威士忌的歷史始於曾任攝津酒造技師的竹鶴被公司派往蘇格蘭的1918(大正7)年。當時的國產「威士忌」只是在中性酒精基礎上進行調味和加香的模仿品。

竹鶴曾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應用化學系學習,並擁有在郎摩・格蘭利威蒸餾廠(斯貝塞,Longmorn [today’s Glenlivet] in Speyside)和哈索本蒸餾廠(坎貝爾頓,former Hazelburn distillery in Campbeltown)實習的經驗。但在他1920年回國之際,攝津酒造對正式開始製造威士忌一事仍躊躇不定。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恐慌情緒的影響,日本正處在經濟蕭條的狀況之中。

壽屋創始人鳥井信治郎認可竹鶴的技術和經驗,起用他邁出了製造威士忌的步伐。當時,鳥井將進口葡萄酒成功調製成了適合日本人口味的「赤玉葡萄酒(Akadama Port Wine)」,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他決定趁勢投資新事業。

1929(昭和4)年,鳥井和竹鶴創造的國產威士忌「三得利白札」面世。不過5年後,竹鶴與鳥井分道揚鑣,自立了門戶。

鳥井於1937年推出了直至今日仍是其主力產品的長期暢銷品「角瓶」。竹鶴也在1940年發售了首款產品「Nikka Whisky」,但不久後威士忌被指定為戰時管制品。對於這個行業來說,不幸中的萬幸是作為一種軍需品,原料採購沒有任何障礙,即便在戰爭時期,麥芽原酒的生產也從未中斷過。

日本首款威士忌三得利白札(左) 發售之初的三得利角瓶(中) 第一瓶Nikka Whisky(右)

日本威士忌的主要發展脈絡

1853 培理(Matthew Perry)率領的美軍艦隊首次讓日本人喝到了威士忌?
1870前後 開始進口日本人專飲的威士忌
1902 日英結成同盟。此後,威士忌在進口洋酒中的占比不斷提升
1918 攝津酒造技師竹鶴政孝遠赴蘇格蘭,實際學習威士忌製造技術(1920年回國)
1923 壽屋(現在的三得利)的鳥井信治郎計劃生產國產威士忌。竹鶴加入壽屋
1924 壽屋山崎蒸餾廠竣工
1929 第一瓶國產威士忌「三得利白札」開始發售
1934 竹鶴離開壽屋。設立大日本果汁(現在的Nikka Whisky)
1937 現在的「三得利角瓶」開始發售
1940 Nikka發售首款威士忌
1955前後 大城市中三得利威士忌吧不斷湧現,highball(蘇打水兌威士忌加冰塊——譯註)受到歡迎
1964 與Nikka關係密切的朝日啤酒的子公司在日本率先開始生產真正的穀物威士忌
1969 Nikka設立第二家蒸餾廠——宮城峽蒸餾廠
1971 洋酒進口實現完全自由化
1973 三得利設立第二家蒸餾廠——白州蒸餾廠
  麒麟Seagram公司(現在的Kirin Distillery)設立富士御殿場蒸餾廠。次年推出「Robert Brown」
1983 保持上升趨勢的威士忌市場達到頂峰狀態。之後直至2008年,幾乎一路衰退
1989 三得利發售「響」
2000 Nikka發售「竹鶴」

戰後的洋酒熱潮推動生產設備擴充

位於山梨縣北杜市的三得利白州蒸餾廠(三得利公司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社會重建開始走上軌道的1955年前後,出現了一股洋酒熱潮。以城市為中心,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增大,取代了此前占壓倒性多數市場份額的日本酒。在經濟高速發展期的1964年,生產調和威士忌所必需的穀物原酒(以玉米等穀物為原料,通過連續式蒸餾器製造的威士忌)終於也在日本實現了本土生產,而Nikka和三得利相繼在宮城峽(1969年)和白州(1973年)開設了各自的第二家麥芽原酒蒸餾廠。

蘇格蘭有100多家麥芽蒸餾廠,分別生產著充滿個性的原酒。為了得到與自家產品類型不同的原酒,蒸餾廠之間平時經常交換或買賣原酒。約翰走路(Johnny Walker)、百齡罈(Ballantine)等蘇格蘭調和威士忌有時甚至會組合使用40種以上的原酒,調配出複雜的味道和香氣。

日本缺乏相同的體系,各個企業必須憑藉一己之力生產出多種類型的麥芽原酒。除了增產原酒的目的外,從提高威士忌品質的角度而言,建設「第二蒸餾廠」也是必然的選擇。

反過來說,假如威士忌的需求在戰後重建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並未出現成長,那麼三得利和Nikka就不可能做出增設蒸餾廠這種「進攻型的經營判斷」,日本的威士忌或許就不會達到世界級的水準。

Nikka的首席調酒師佐久間正如是說。「從周邊環境、氣候到用於生產的設備、機器,宮城峽蒸餾廠(仙臺市青葉區)都必須有別於余市的蒸餾廠。意圖很明顯,因為我們要生產與有勁的余市原酒形成對比、柔和而華貴的原酒。」

三得利兩家蒸餾廠的選址也形成了鮮明對比。山崎靠近大阪這個大都市,是一個以水質優良聞名的地方,而白州(山梨縣北杜市)則位於和南阿爾卑斯相鄰的標高700m的森林之中。公司通過微調原料成分和製造工藝,在兩個蒸餾廠內生產出了共計100多種獨具個性的原酒。

國內市場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趨於低迷

原本在經營上順風順水的日本威士忌廠商不久後也遭遇了轉折。威士忌的課稅數量在1983年達到了峰值的379,000kl後,直至2008年幾乎每年都在減少。在這25年間,市場縮小到了鼎盛時期的五分之一。

除了1984年實施威士忌增稅政策外,用蘇打水稀釋甲類燒酒的「蘇打燒酒」熱潮的影響、喜好多樣化導致葡萄酒需求成長等也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而且進口威士忌關稅也大幅下降了。國內廠商中甚至有些蒸餾廠被迫關閉,比如Mercian輕井澤。

下一頁: Highball促使市場回暖

關鍵詞

三得利 竹鶴政孝 NIKKA 蘇格蘭 威士忌 麥芽 原酒 Whisky Magazine WM 世界威士忌大獎 WWA 余市 白州 山崎 宮城峽 鳥井信治郎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