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新時代的歌舞伎

「第五代」歌舞伎座亮相銀座

文化

2013年4月,重建之後的歌舞伎座(東京•銀座)開業了。若是仿照歌舞伎演員的稱呼,這座劇場可稱為「第五代」。這座嶄新的歌舞伎座不僅承襲了125年的悠久歷史和傳統,同時還具備了最新的功能。讓我們來近距離體驗它的魅力吧!

外觀上繼承傳統,功能上煥然一新

從地鐵東銀座站可以直達辦公樓地下2樓的空地。售票處和各種店鋪所在的木挽町廣場,在發生異常情況時可以容納約3,000名無法回家的人停留3天,並提供充足的食物。

從地下到唐破風正門之間的流動線上新設了巨大的屋簷,觀眾不僅能在此避雨,還能在入場前遠眺歌舞伎座的外觀。

進入正門以後,觀眾立刻被大紅色的空間所包圍,腳下是柔軟的觸感,心中是即將看戲的興奮。大廳裏,紅色柱子之間的牆壁上裝飾著西陣織的高級織物,腳下舖的是大紅色地毯,整個大廳色彩鮮明、艷麗。這些都是用現代技術按照第四期的裝飾風格復原而成。大廳上部的樓梯天井處排列著紅色的燈籠。

一進正門,便是大廳。地毯上艷麗的圖案是平等院鳳凰堂(京都宇治市)裏所繪的圖案

劇場內部也同樣再現了第四期的形象。舞台正面寬91尺(27.573m),高21尺(6.363m),旋轉舞台的直徑是60尺(18.18m),演員出場的花道也是60尺,這些尺寸都沿襲了第四期歌舞伎座的長度。舞台的構造也繼承了上一期的尺寸,約4.4m的奈落(*2)縱深長達16.4m,大奈落的旁邊設置了安放大型道具的場所。除了被命名為松竹梅的已有的推出裝置,還加裝了大型推出裝置,可以迅速地完成轉場。

觀眾席方面減少了一些座位,由前後交錯型變成了前後直線型排列。除去了1樓席位後方的柱子,大大改善了看戲時的觀感。設計考慮到從觀眾席看向舞台的視線,確保了從每一個座位都能看到舞台和花道。

座位與第四期相比寬度增加了3cm,與前列的間隔增加了6cm,確保觀眾即使在長時間觀劇的情況下也不會感到疲勞。座位表面的布上印有歌舞伎座的標誌——鳳凰圖案,並織進了金絲,看上去十分高級。而且,座位上還可以安裝字幕導覽(租借),用字幕導覽可以觀看上演劇目的精彩看點和劇情簡介,還可以解說三弦曲、竹本義太夫節、常磐津和清元義夫節(後三者都是淨琉璃,用於歌舞伎音樂伴奏——譯註)等歌舞伎音樂。再加上一直都有的語音導覽,即便是歌舞伎的入門級觀眾也能夠輕鬆地領略到歌舞伎的魅力了。今後還計劃增加外語字幕導覽,這樣,外國人也能夠較為輕鬆地欣賞歌舞伎了。

牆壁和頂棚上使用了最新技術製作的材料,以確保音響效果。用1比10的比例製作了模型,通過反覆進行模擬實驗,終於確保第五期擁有和第四期一樣的回音效果。外觀雖然沿襲了以前的風格,但在功能和性能上都得到了提升——這個建築學上的難題在新歌舞伎座的各處細節都得以圓滿實現,這不得不令人驚嘆。

從1樓到3樓一共是1,808個座位。除此之外,還有4樓的96個「一幕坐席(只觀看自己喜歡的劇目的自由席——譯註)」,觀眾花費較少金額就可以觀劇

(*2) ^ 所謂奈落,是指舞台下方或歌舞伎花道地板下的空間。奈落原意指佛教的地獄,在這裏使用引申義,據說是因為所在的位置很深很暗。

下一頁: 新記憶的傳承

關鍵詞

歌舞伎 歷史 江戶 銀座 戲劇 劇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