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新時代的歌舞伎

「第五代」歌舞伎座亮相銀座

文化

2013年4月,重建之後的歌舞伎座(東京•銀座)開業了。若是仿照歌舞伎演員的稱呼,這座劇場可稱為「第五代」。這座嶄新的歌舞伎座不僅承襲了125年的悠久歷史和傳統,同時還具備了最新的功能。讓我們來近距離體驗它的魅力吧!

東京•銀座歌舞伎座以「歌舞伎殿堂」、「歌舞伎大本營」而聞名,歷經3年時間重新修建,於2013年4月2日重新開業。「第一代」歌舞伎座的開業時間是1889年(明治22年)。傳承了120年悠久歷史和傳統的歌舞伎座獲得了怎樣的新生呢?

在介紹新建築之前,讓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座建築的歷史。第一期歌舞伎座是一座用檜木木材建成的3樓建築,外觀是西洋風格,內部則是日本風格。到了1911年(明治44年),對外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改成了純粹的日本宮殿建築風格,第二期歌舞伎座誕生了。

第二期建築於1921年(大正10年)因為漏電而燒毀,隨後又依照岡田信一郎(1883─1932)的設計,開始建設第三期建築,這一期建築採用了以破風(*1)大屋簷為特徵的桃山時代建築風格(鋼筋混凝土構造)。然而修建途中卻遭遇了關東大地震(1923年【大正12年】)。地震引發的火災燒毀了內部裝修材料,施工不得不暫時中斷。第二年,歷盡磨難的歌舞伎座終於落成,這座劇場迎來了黃金時代。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東京大空襲(1945年【昭和20年】)中,第三期歌舞伎座的大部分建築都被燒毀了。在戰後建設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第四期的設計由「改造茶室建築的大師」吉田五十八(1894─1974)掌管,沿襲了第三期的外觀,終於在1951年(昭和26年)成功重建。自那以後的60餘年間,有不計其數的觀眾走進第四期歌舞伎座,這座劇場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由於劇場已經陳舊老朽,便有了這次的改建。

歷代的歌舞伎座。上圖是第一期(左)和第二期。下圖是第三期(左)和第四期(圖片提供:松竹株式會社)

 

(*1) ^ 所謂破風,即博風板,是指懸山頂或歇山頂式建築屋簷邊上的三角形部分。多見於城堡、寺院神社等日式建​​築。除了懸山頂和歇山頂,還有屋簷呈弓形的「唐破風」等。

下一頁: 第五期:細節之處體現傳統的繼承

關鍵詞

歌舞伎 歷史 江戶 銀座 戲劇 劇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