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能樂的大門

觀世流中傳統承繼的禮法

社會 文化 生活

松岡心平 [作者簡介]

能樂(又稱「能」,日本的一種古典舞台藝術)大約在700年前就已經成形為現在的樣子。能樂是世界最古老的戲劇,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樂是如何傳承到21世紀的?能樂研究的最高權威將對話觀世流宗家(指以家族傳承的方式繼承並發揚日本傳統藝能的世家,亦指家族的當家人、流派的傳人),為你揭曉答案。

觀世清和 KANZE Kiyokazu

1959年出生,第25代宗家觀世左近的長子。4歲時第一次登台演出。1990年繼承觀世流,成為第26代宗家,開始引領現代能樂界。1996年獲得藝術選優文部大臣新人獎。1999年獲得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除了法國,還積極在美國、印度、中國等地進行海外演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社團法人觀世會理事長,財團法人觀世文庫理事長。日本能樂會常務理事。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評議委員。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講師。

700年傳統如何傳承?——守護與創新

松岡心平  能樂的獨特之處在於,無論是舞臺還是劇本,甚至演出方式都較多地保留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室町時代(1336-1573)的能樂面具至今仍在使用。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極為罕見的。為什麼在歷經如此悠長的歲月變遷後,傳統仍然能夠傳承下來呢?

觀世清和  我想首先是因為,能樂表現的主題具有普遍性。在能樂的各種演出劇目中,如同通奏低音一般,流淌著一種無論哪個時代的人都能感受到的、能夠在人類中引起共鳴的主題。許多劇目都是描寫愛與恨這些人類共通的性情,所以任何一個時代的觀眾都會在心中產生共鳴。

觀世能樂堂(東京都澀谷區松濤)的舞臺

松岡  不過,依靠觀世家(*1)這樣一種個人經營方式,能夠讓這門傳統藝能(*2)傳承700年(*3)之久,實在是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現在您已經是觀世家的第26代宗家了,是否可以說「宗家制度」在藝能傳承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觀世  的確如此。歷代的先人們費盡苦心守護著「宗家制度」,將觀世家的技藝與精神傳承下來。如果只是一味守成,這項藝能恐怕早已在某處斷絕了。縱觀觀世家漫長的歷史,每當傳統的桎梏越來越緊時,打破桎梏的力量便會應運而生。這是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能量,能樂就會漸漸失去其戲劇的魅力。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守護——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種不間斷的矛盾衝突,傳統才得以延續至今日。

觀世家代代相傳的能樂面具。小面,江戶時代,能樂面具製作師:庸久。般若,室町時代,能樂面具製作師:夜叉(圖片左起)

小癋見,鎌倉時代,能樂面具製作師:赤鶴。翁(肉色),平安時代,能樂面具製作師:彌勒(圖片左起)

 

(*1) ^  觀世流宗家。在觀世宗家門下,有觀世銕之丞家、片山九郎右衛門家等眾多「宗家」。能的流派(仕手,能樂的主角)有觀世流、寶生流、金春流、金剛流、喜多流,其中觀世流是最大的流派,擁有大約900名能樂演員。

(*2) ^  日本傳統藝能,是日本自古代流傳下來的藝術與技能的泛稱。起源於特定階級的教養、娛樂、儀式、祭祀等活動,經系統化的傳承流傳至今。除能樂外,還包括茶道、落語、歌舞伎、雅樂、陶藝等。

(*3) ^  觀世流起源於南北朝時代(1336-1392)活躍在大和(現在的奈良縣)的一個猿樂藝能劇團——結崎座(猿樂,又稱「申樂」,是日本古代、中世表演藝術之一。能樂和狂言的源流)。當時擔任結崎座大夫(大夫,劇團團長)的是觀阿彌清次(1333-1384),也是觀世流的開山鼻祖。觀阿彌與其子世阿彌(1363-1443)一起來到京都,得到了室町幕府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的賞識,在其庇護下勢力逐漸壯大。第2代觀阿彌憑藉其在能樂方面的天賦,將能樂昇華到了藝術的境界。在世阿彌之後,世阿彌的侄子音阿彌(1398-1467)繼承了觀世流。從此以後,歷代的大夫們將能樂傳統傳承至今。

下一頁: 傳統的繼承從未中斷

關鍵詞

人間國寶 傳統 觀世流 鷺鷥 觀世清和 松岡心平 風姿花傳 觀阿彌 世阿彌

松岡心平MATSUOKA Shinpei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作為能樂研究演出團體「橋之會」運營委員,不僅親臨現場觀看能樂演出,同時還從日本文學和歷史學角度研究日本的中世。著作有《宴會中的身體——從婆娑羅到世阿彌》(婆娑羅,日語讀作basara,日本中世和南北朝時代的流行語,表現了當時的一種社會風潮和流行文化。意為否定傳統的權威,隨心所欲、自由豁達的生存意志,也指奢華的行為或喜愛華美服裝的審美意識)、《能——中世的迴響》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