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業餘活動

「歡樂」聲中,辭舊迎新

社會 生活

一到年末,《第九(合唱)交響曲》開始在日本全國各地上演。遠離貝多芬故鄉的日本,年年都在用德語演唱著《歡樂頌》,呈現出一幅不可思議的光景。是什麼令人們如此熱衷於貝九呢?記者採訪了在公演前夕辛勤排練的合唱團。

男女老幼皆歡喜

11月中旬,記者採訪了幾位為貝九的上演而辛勤排練的人們。在日本人首演貝九的東京上野地區,有一個成立30多年的合唱團——臺東區民合唱團。他們以「臺東貝九公演」之名,每年與東京藝術大學的管弦樂隊舉辦聯合演出。

從左至右:田中紀之、喜雄、tami子

深代美保(左)、大樹

傍晚6點半過後,團員們陸續來到排練場地——某國中的體育館。住在附近的田中紀之在這個合唱團已經唱了10年,妻子、兒子也隨他一起出現在體育館裏,「參加合唱團後,一家人的共同話題增加了,感覺非常快樂」,妻子tami子說。「為了不耽誤練習,我抓緊工作,按時下班趕來的」,一身西裝,從公司直接前來的長子紀之是第一次參加貝九合唱。

在中老年團員居多的合唱團中,也可看到兒童的身影。深代大樹就是其中之一,他讀小學六年級。不過,年紀雖小,加上他在其它合唱團的演出經驗,參加貝九合唱已是第四次,可謂「資深」團員了,而且還背下了原文歌詞。而他的母親美保則是第6次參加演出,對其它合唱曲目沒有興趣,但「演唱了貝九後,能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充實的感受,所以非常喜歡。」當遭遇了3.11大地震,經歷了精神不振和意志消沉後再唱貝九時,重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我是唱女高音聲部的,延續不斷的高音區還真讓我有無可奈何之感,如同劇烈的體育運動一樣」,美保笑道。這母子倆人從臺東區外趕來參加,每週一次的練習,他們在路上要花費一個多鐘頭時間。

在下町成長發展的貝九

臺東區貝九的公演始於1981年,目的在於激發地區的活力。若說臺東區,它是以淺草為中心的一個充滿了下町(*1)文化氣息的地區。這一帶古來以演藝、娛樂繁榮興盛,與歌、舞有著不解之緣。

與長年舉辦至今的「淺草森巴舞節」同時策劃的就是這個貝九公演。當時,雖然貝九已在日本全國享有盛名,但業餘合唱團的公演還非常罕見。而且,植根於當地的演藝都是日本的傳統藝術,上演貝九這樣的西方音樂,對土生土長的下町人來說,可謂巨大的挑戰。

刀根國武(中):「我選擇了個人經營的工作,以便能集中精力參加合唱團的活動。」

這一天大約有200人參加了合唱練習

初次公演至今一直擔任團長的刀根國武先生回憶著當時的情景說:「第一年大約有170名區民參加了合唱團。練習時,我總聽著什麼地方聲音不對頭,結果發現,有不少人是用日本聲樂唱法發聲的。」

由貝九首演時的團員組成的就是臺東區民合唱團。現在,以中老年為主合唱團約有80名團員,年齡跨度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至20來歲的青年,他們通年盡心盡力,排練各種合唱曲目。每年貝九公演之前,還招收臨時團員,形成250人的龐大規模。運營機關臺東區政府介紹說,每年申請參加者都很多,不少還來自區外,今年也是抽籤決定的。

(*1) ^ 日本老城區中商業手工業者集中居住的地區

下一頁: 曲目難度越大,意義也越大

關鍵詞

德國 交響樂 第九交響曲 貝九 貝多芬 合唱 東京藝術大學 台東區 中老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