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業餘活動

「歡樂」聲中,辭舊迎新

社會 生活

一到年末,《第九(合唱)交響曲》開始在日本全國各地上演。遠離貝多芬故鄉的日本,年年都在用德語演唱著《歡樂頌》,呈現出一幅不可思議的光景。是什麼令人們如此熱衷於貝九呢?記者採訪了在公演前夕辛勤排練的合唱團。

貝九公演,年終的例行活動

世界著名的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特別是在歐州,可謂深入人心,甚至第四樂章的主旋律《歡樂頌》如今已成為歐盟的盟歌。在日本,貝九也是無人不曉,而且人們對它的熱衷程度,在外國人看來無疑還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

貝九合唱的樂譜

日本人對貝九的痴迷,不僅從公演場次之多和愛好者層次之廣上一目了然,而且不知何故,每到年終,不但有小澤征爾擔任桂冠名譽指揮的新日本交響樂團,還有從日本一流的交響樂團到業餘小合唱團等各種演出團體在日本全國各地舉辦的演奏。有統計稱,這樣的公演活動僅年末就多達150場次。近年,萬人合唱這樣大規模的演出活動也盛況空前。其中還有貝九演出歷史長達40餘年的市民合唱團,由此可見貝九在日本各個年齡層中都受到廣泛的喜愛。

儘管席勒的詩歌《歡樂頌》的歌詞已有了日文翻譯,但日本的貝九合唱迷們對原文有著非同一般的執著,提起貝九,那麼用德文演唱已成為常規。當然對日本人來說,德語是一個遙遠國度的語言,用原文演唱難度倍增。為便於記憶他們還發明了諧音,例如,合唱開始時非常著名的一句歌詞「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歡樂,歡樂女神聖潔美麗)」,有的人似乎是用「沐浴而出,面對詩歌而睡」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意思來記憶的。因而有人指出,日本是世界上貝九唱得最多的,也是世界上最不理解其歌詞所云的。

德國俘虜在日本首演

坂東俘虜收容所中管弦樂隊的排練景象(照片出處:《貝九的故鄉德國村「坂東俘虜收容所」改訂版》林啟介著,井上書房)

根據文獻記錄,在日本首演貝九的是德國人。他們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關押在坂東俘虜收容所(德島縣鳴門市)的俘虜,他們組成了管弦樂隊和合唱團並演奏的全曲。由日本人舉行的首次公演,則是在1924年的東京音樂學校(位於東京上野,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的第48次定期演奏會上。

至於年終演奏貝九的由來則有諸多說法。其中的一個說法是,二戰時期,12月為學生兵出征舉行的壯行會上,演奏了第四樂章,因此,作為獻給戰死學生兵的安魂曲,戰後形成了在年末演奏的慣例。總之,從結果上看,對於非常看重年末,將其作為全年之集大成的日本人來說,貝九終曲音樂給人帶來的高昂和振奮,無疑強烈地觸動了他們的心靈。

下一頁: 男女老幼皆歡喜

關鍵詞

德國 交響樂 第九交響曲 貝九 貝多芬 合唱 東京藝術大學 台東區 中老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