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美味

日本冬季的極品美味——鰤魚

飲食 生活

鰤魚在全世界唯日本近海獨有,冬季的鰤魚最為肥美,日本人把此時捕撈的鰤魚稱為「寒鰤」,視其為日本冬季具有代表性的美味。但最近由於養殖技術的發展,夏秋兩季也可以品味到與冬季一樣鮮美的鰤魚了。本文對鰤魚的文化背景加以解讀,為讀者介紹其魅力之所在。請您來日本時一定不要忘了嘗嘗這種不同於鮪魚和鮭魚的美味。

洄游於產卵場和索餌場間的大型魚

鰤魚是一種溫帶魚類,其稚魚在日本各地被稱為「藻雜魚(mojako)」,它們產在東海和日本北九洲沿海一帶,在產卵場和索餌場北海道之間反覆北上南下,在這樣的洄游中長大。魚體呈美麗的紡錘形,背部為藍色,腹部銀白色,從眼睛到魚尾貫穿著一條黃色的帶子。它的身長,4到5年即可超過80公分,是一種大型食用魚。

在日本海反覆北上南下,4~5年間長成80公分以上的成年魚

如今說到鰤魚捕撈,都集中在以北陸為主的日本海海域;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捕撈鰤魚的聖地則是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相模灘)和三重縣尾鷲市(熊野灘)等地的太平洋沿岸漁港。當時在戰時的統一管理下,因難以購進飼料,「hamati(40~60公分長的幼魚)」養殖一度中斷,重新恢復後,「藻雜魚(10公分長的稚魚)」遭到濫捕,導致稚魚不再洄游到小田原近海海域。

鰤魚生長迅速,1年就可長到30公分,兩年身長50公分,3年身長60公分,4~5年後長達70~80公分。它們從第3年開始長距離洄游,為了尋找食物和舒適的水溫(16~17度),春夏兩季沿日本列島近海北上,秋冬兩季則南下準備產卵。鰤魚也是「全世界僅見於日本近海的魚類」(*1)。鰤魚和同為鰤屬的高體鰤、黃條鰤被列入最鮮美鰤魚類的前三名。

不同生長階段名稱各異的「發跡魚」

鰤魚在不同生長階段有不同的名稱。從日本的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武士和學者間流行著一個習俗:行元服之禮(成人儀式)以示成人,並改掉乳名。吉法師改名為織田信長,竹千代改名為德川家康。隨不同成長過程而改名的魚,被做為吉利的象徵,經常出現在慶賀的宴席上。在關東地區,鰤魚按照生長階段依次稱作「wakasi」、「inada」、「warasa」、「buri(鰤魚)」,關西地區則為「tubasu」、「hamati」、「mejiro」、「buri(鰤魚)」。80公分以上的成年魚,任何地區都稱為「buri(鰤魚)」。在西日本,50公分以下的「hamati」為養殖鰤魚的別稱。鰤魚隨不同成長階段而變換名稱是日本獨有的習慣,在英語中統一稱為「Yellowtail」。

冬季的鰤魚又稱「寒鰤」,據說下雪次數越多,味道越鮮美,時值嚴冬的日本海出產的天然鰤魚尤其鮮美。「冰見寒鰤」也是一種名品鰤魚,用富山灣延續400多年之久的定置網捕魚法捕撈,在冰見漁港的魚市場上競賣。

在冰見漁港卸貨的鰤魚(圖片提供:冰見市觀光協會)

「冰見寒鰤」指的是在冰見魚品牌對策協議會允許期間,由設在富山灣的定置漁網捕撈,並在冰見漁港競賣的7公斤以上的鰤魚(圖片提供:冰見市觀光協會)

1916年的報紙刊登了冰見1天之內捕獲5萬條鰤魚的報導,文中歌詠道:「空中鳴雷如鼓聲,山中飄雪霰,海裡鰤魚醒」(*2)。據說冬天的雷聲會喚醒沉睡的鰤魚。初冬富山灣波濤洶湧的景象,向人們宣告大量捕撈鰤魚季節的到來。此時的洶湧的波濤,被當地人稱為「鰤魚起」。從北海道南下的鰤魚為了躲避「鰤魚起」,紛紛逃入天然魚塘——富山灣的定置漁網中。此時的鰤魚,以肉質緊實,體肥脂豐,味道鮮美而聞名。

(*1) ^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中島徹次編纂和監修的《小學館的WEB圖鑒Z》

(*2) ^ 傳承寫真館《日本的食文化》6北陸,農山漁村文化協會編

下一頁: 源於鰤魚的傳統活動,今天仍流傳在西日本

關鍵詞

飲食文化 飲食

系列報導